第三節 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個案研究(1 / 3)

為了進一步研究總和生育率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等之間的相互關係,特再對部分國家和地區關於這方麵的人口統計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因本書的目的旨在研究低生育率的相關問題,故選取的對象以低生育率的國家和地區為主,同時以個別中等生育率國家的人口情況進行對照。

一、中國三個地區的個案研究

1.台灣地區

台灣在1986—2011年期間,總和生育率最大值為1.86,至2001年即已達到1.4的低值,此後逐年減少,2010年已減少至0.9,距離所謂的人口更替水平“TFR=2.1”的指標甚遠,但其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為正值,由表4-1可見。台灣的死亡率20餘年間均介於4.9‰~6.3‰之間,死亡率偏低。另外,從1986至2000年的數據中看到,當其死亡率介於更低的4.9‰~5.7‰的時期內,人口增長確實更快。台灣人口的主要數據如下(2010年數據):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5.65%,15~64歲人口占73.61%,65歲及以上人口占10.74%

嬰兒死亡率:6.29‰

預期壽命:79.17歲

從台灣的年齡結構來看,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數已達10.74%,可以說已經初步進入老齡化社會。

從表4-2可以得出,台灣在2001年總和生育率降至1.4後,至2011年的10年間平均總和生育率為1.15,平均出生率9.27‰,平均死亡率6.07‰,平均自然增長率3.19‰。台灣1986年至2011年的平均生育率12.3‰,平均死亡率5.7‰,平均自然增長率7.1‰。由此可見,台灣的總和生育率低於2.1多年,且一路走低至2010年的0.90,可台灣的人口仍然持續增長,恐怕這無法解釋為慣性作用和滯後效應。

2.香港特區

香港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00年數據):

總人口:7 003 700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3.5%,15~64歲人口占74.0%,65歲及以上人口占12.5%(略高於台灣)

總和生育率:1.04

淨移民率:8.12‰

嬰兒死亡率:5.93‰

預期壽命:82.88歲

從以上數據來看,香港人口總和生育率雖低至1.04,人口卻仍然增長,主要也是死亡率偏低造成。

3.澳門特區

澳門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10年數據):

總人口:542 400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5.76%,15~64歲人口占76.02%,65歲及以上人口占8.27%,略大於7%的聯合國指標,可以說剛剛進入老齡化社會)

總和生育率:0.91

淨移民率:3.46‰

預期壽命:84.37歲(世界第一)

但從上列數據來看,澳門雖然總和生育率低至0.91,由於死亡率非常低,故人口仍呈正增長。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在1994年由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編製,鄭天翔、黃就順、張桂霞和鄧漢增合著的《澳門人口》一書中,提到了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性別比、人口的年齡構成、年齡的中位數、撫養比、老少比、人口係數、長壽水平、人口遷移、人口流動等一係列的人口名詞,卻未提總和生育率一詞,更不見人口生育更替水平指標一詞,可見,他們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中國這三個地區的總和生育率可算是世界上十分低的地區,與所謂的人口更替水平2.1的指標相去甚遠,人口非但未減,反而仍然保持正增長,根本的原因在於較低的死亡率,因而不考慮死亡率的人口更替水平指標並不合理。

二、亞洲國家的個案研究

在亞洲國家中,選擇了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和伊朗五國進行分析,現分別介紹如下。

1.日本

日本自1974年總和生育率即降至低於2.1,直至2005年總和生育率為1.26時,人口仍呈正增長,到2006年該值為1.32時,人口才出現零增長,也就是說日本在人口總和生育率值等於2.1的32年後才出現人口的零增長。

日本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

曆史總人口:1915年,54 935 755人

1955年,89 275 529人

1985年,121 048 923人

2005年,127 767 994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3.2%,15~64歲人口占63.7%,65歲及以上人口占23.1%(2010年數據)。

由以上數據可見日本已經進入高度老齡化社會。

其餘情況參看表4-3,由該表可以看出:日本自1974年以來,總和生育率即低於2.1,但人口一直增長至2006年,期間死亡率變化在7.3‰至8.0‰之間,死亡率屬於中低水平,故能完成人口的繼續增長。至2007年,總和生育率為1.34時,人口才開始呈現零增長,次年人口增長率轉為負值至今。雖然總和生育率一直維持在1.39左右,僅2005年出現過一次最低值1.26,但在此期間,死亡率由8.4‰增加至9.9‰。發達國家的死亡率都呈現曆年增加之勢,這是由於老年人口逐漸增加之故。

日本自2007年人口出現負增長起的5年期間,其平均總和生育率為1.37,平均出生率8.5‰,平均死亡率9.1‰,平均增長率-0.6‰。日本自1974年總和生育率低於2.1(除個別年度略高於此值),至2006年共計33個年頭,其平均總和生育率1.58,平均出生率11.3‰,平均死亡率7.2‰。日本32年的總和生育率低於2.1的記錄,人口自然增長率都不曾出現過負增長,滯後效應如何解釋呢?

日本近年來由於低生育率與較高的死亡率以及無淨移民,使得人口在衰減之中,其預期壽命於2006年居世界第一為81.25歲(現在已經被中國澳門超過,退居第二),現為世界上老人比例最多的國家,2010年占23.1%。預計日本今後每年將減少約100萬人口,到2060年人口將由現在的127 530 000人降至87 000 000人,屆時老年人口將到達40%,日本人沉重應付老齡化的措施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日本人口正在衰減之中,但至今並未大驚失色,除正在鼓勵生育外,仍然緊鎖國門,堅拒外國移民進入日本。

2.韓國

韓國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10年數據):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5.7%,15~64歲人口占72.9%,65歲及以上人口占11.4%,可見韓國也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預期壽命:79.3歲

出生性別比:1.07

其餘情況參看表4-4,由該表可以看出:韓國自1983年總和生育率即降低到2.1以下,此後一直走低,至2005年到達最低值1.08,然後回升至1.12~1.25之間,總和生育率雖然徘徊於低水平,但因死亡率一直介於5.0‰~5.9‰之間,屬於低死亡率水平,故人口一直並未減少,而由1986年的412.14萬人增加至2011年的497.79人。這表明總和生育率雖低,但遇到偏低的死亡率,人口仍然隻升不降。韓國自1983年至2011年期間,平均總和生育率1.45,平均出生率13.3‰,平均死亡率5.3‰,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7.5‰,總和生育率變化於1.07至2.06之間,出生率變化於8.9‰至19.3‰,死亡率變化於5.0‰至5.9‰,人口始終呈現為正增長。

3.越南、泰國和伊朗

由表4-5可以看出:越南、泰國和伊朗三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均介於1.63~1.93之間,低於2.1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非但未減,反而大量增加。另外需注意:總和生育率較高的國家老齡化的程度均較低,所以死亡率也偏低,人口因此增加較快。越是高生育率的國家情況越為嚴重,人口增加越快。世界人口每幾十年就翻倍的道理便在於此。

三、東歐國家的個案研究

東歐國家包括有原蘇聯聯邦加盟共和國的國家,這些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生育率持續偏低,死亡率都處於高位,所以人口基本上都在減少之中。

1.俄羅斯

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羅斯人口達到最高峰的148 689 000人,此後由於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移出人口多,至2012年俄羅斯人口為143 100 000人。但近年來逐漸有所改善,2009年首次出現人口增加23 000人,2011年增加191 000人,2012年前6個月人口增加60 600人。所謂的人口一旦減少就不可逆轉之說,可見並不能成立。俄羅斯人口在這期間的平均總和生育率1.36.俄羅斯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12年數據):

總人口:143 100 000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4.9%,15~64歲人口占71.8%,65歲及以上人口占13.3%(顯然,俄羅斯是個老齡化國家)

嬰兒死亡率:7.2‰

淨移民率:2.24‰

預期壽命:70.3歲

其餘情況參看表4-6,由該表可以看出:俄羅斯自1992年總和生育率為1.55時,人口即出現衰減,至1999年總和生育率到達最低值1.16,人口降幅達到-6.3‰,以後兩年連續達到最大值-6.5‰。此後總和生育率繼續回升,直至2011年總和生育率為1.61,人口衰減也降至-0.9‰。這進一步證明生育率一旦下降後就無可逆轉之說並不成立。俄羅斯之所以常年出現人口衰減,固然與總和生育率偏低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死亡率太高,除1992年為12.2‰外,其餘多年均在14.1‰~16.4‰之間。俄羅斯的老年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3.3%,而死亡率已經達到最高值。從俄羅斯的情況來看,死亡率在確定人口衰減上占有更重要的作用。

俄羅斯出現人口負增長期間,平均總和生育率為1.36,平均出生率10.1‰,平均死亡率14.7‰。俄羅斯自1969年起,總和生育率開始降至2.1以下,累計至1991年,平均總和生育率1.99,平均出生率15.36‰(1992年以前數據未列表)。

2.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09年數據):

總人口:9 648 533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4.3%,15~64歲人口占71.3%,65歲及以上人口占14.5%(老齡化程度略高於俄羅斯的13.3%)

淨移民率-0.38‰

嬰兒死亡率:3.9‰

預期壽命:70.63歲

其餘情況參看表4-7,由該表可以看出:白俄羅斯自1993年總和生育率為1.6時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至2002年總和生育率到達最低值1.2,其後總和生育率逐漸回升至1.51,又一次證明“不可逆說”不能成立。白俄羅斯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5%,表明其已是一個高度老齡化的社會,故人口曆年衰減與高死亡率有關。白俄羅斯在人口負增長期間自然增長率由-1.1‰至-5.9‰不等,人口由1993年的10 240 000人降至2011年的9 481 000人,19年間共計減少759 000人,約減少0.74%。人口減少期間的總和生育率變化於1.2至1.6之間,平均出生率為10.0‰,平均總和生育率1.35,也就是說低於“TFR=1.4”左右的人口拐點。

白俄羅斯還有一種特殊的墮胎人數記錄,請參看表4-8白俄羅斯墮胎數記錄表。由該表可見:白俄羅斯自1960年開始記錄以來,墮胎數由17萬逐漸增加,至1990年蘇聯解體前後達到最大值26萬左右,說明國家局勢的動蕩是墮胎人數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後,隨著局勢的逐漸穩定,墮胎人數也逐漸減少,至2010年到達最低值的33 000餘人。白俄羅斯半個世紀以來,平均每年約墮胎18.4萬人,50年來共計墮胎數達到9 228 990人,幾乎等於白俄羅斯半個世紀的平均人口數。

其實各國婦女均大致如此,各國墮胎的情況也會大致相同,如果各國均發表公布墮胎記錄,則全世界墮胎人數肯定會大得驚人。

羅列這一數據是為了說明增加人口比減少人口容易得多。對生育率一旦降低後即難以回升的憂慮,至此也完全可以打消。

3.烏克蘭

烏克蘭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12年數據):

總人口:45 633 600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4.4%,15~64歲人口占71.4%,65歲及以上人口占15.2%(較白俄羅斯的14.5%烏克蘭的老齡化程度更高)

淨移民率0.3‰

嬰兒死亡率:9.0‰

預期壽命:71.22歲

其餘情況參看表4-9,由該表可以看出:烏克蘭自1991年總和生育率為1.77時開始出現人口負增長,至2000年總和生育率到達最低值1.08,此後開始反彈,至2011年到達1.46.烏克蘭在人口負增長期間,總和生育率的平均值為1.34,平均出生率9.6‰,平均死亡率15.2‰。出生率變化於7.7‰至12.1‰,死亡率變化於12.9‰至16.6‰,總和生育率變化於1.08至1.77.與白俄羅斯一樣,烏克蘭自1970年以來就有墮胎記錄,可參見表4-10.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可算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布墮胎記錄的國家,實屬難能可貴。

表4-10為烏克蘭墮胎記錄表,由該表可見:烏克蘭34年份共計墮胎24 387 049人,幾乎等於烏克蘭多年平均人口的一半,與白俄羅斯一樣,數量之多也十足驚人。

4.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也是原蘇聯成員國之一,蘇聯解體後有大量移民移出,故自1993年的3 410 000人降至2011年的3 268 000人。但近年來陸續有亞美尼亞人返回國內。亞美尼亞自1993年總和生育率為2.14後,其值持續降低,至2001年到達最低值1.17,其後又逐漸恢複,於2010年達到1.56.雖然亞美尼亞總和生育率持續走低,但由於死亡率也低,故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為正增長。由此可見,死亡率在決定人口是否增長方麵,有時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亞美尼亞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11年數據):

總人口:3 268 000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7.6%,15~64歲人口占72.4,65歲及以上人口占10.1%

出生性別比:1.15

從亞美尼亞的出生性別比來看,男嬰大於女嬰,亞美尼亞並未實行計劃生育,也出現這樣高的性別比,可見性別比與計劃生育並無直接關聯。亞美尼亞的出生率與總和生育率的統計數據見表4-11.

從表4-11可見,亞美尼亞1993年至今的平均總和生育率為1.52,平均出生率12.8‰,平均死亡率8.0‰,平均自然增長率4.8‰。由於死亡率偏低,故人口一直保持為正增長。

5.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自1991年總和生育率為1.85時,即出現人口的零增長,至1998年達到最低值1.11,其後又恢複增長至2008年的1.45,期間人口持續減少,主要原因仍舊是因為老齡化程度高(65歲及以上人口占21.8%),死亡率偏高。拉脫維亞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10年數據):

總人口:2 067 000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4.1%,15~64歲人口占64.1%,65歲及以上人口占21.8%

預期壽命:72.68歲

其餘數據參看表4-12,由該表可見:拉脫維亞自1991年至2011年的平均總和生育率為1.33,平均出生率9.3‰,平均死亡率14.1‰,平均自然增長率-4.8‰。另外,拉脫維亞自1960年至1990年總和生育率值均低於2.1,在此30年期間,人口一直呈正增長(1991年以前數據來列表)。

6.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曆史上曾數度出現人口衰減,如1916年至1920年“一戰”期間,1929年及1940年至1946年“二戰”期間,均曾發生人口負增長。1991年至2011年期間的人口減少,除因為死亡率偏高外,還由於大量人口移民國外,因出生率降低而減少的人口幅度並不驚人。

愛沙尼亞自1991年總和生育率為1.8時出現人口負增長,其後至1998年到達最低值1.28後又開始回升,以後一直徘徊於1.32至1.64之間。愛沙尼亞的出生率變化於9‰至12‰,死亡率變化於12‰至14‰,比較穩定。其人口的衰減也主要由高死亡率造成,同時其總和生育率降至最低值1.28後,仍然可以回升至1.64,同樣說明生育率降低後並非不可逆轉。愛沙尼亞人口負增長期間的平均總和生育率為1.48,平均出生率10.4‰,平均死亡率13.2‰,平均自然增長率-2.82‰。愛沙尼亞自1960年起至1990年期間,總和生育率即低於2.1,但人口仍然繼續保持增長,期間平均出生率為15.39‰(1991年以前數據未列表)。

其餘數據詳見表4-13.

7.立陶宛

立陶宛自1994年總和生育率為1.57時出現人口負增長,至2002年總和生育率到達最低值1.23,其後又繼續回升至2010年的1.55.再一次表明,總和生育率降低後不可逆轉之說不足憑信。立陶宛的主要人口數據如下(2009年數據):

總人口:3 220 000人

年齡結構:0~14歲人口占14.2%,15~64歲人口占69.6%,65歲及以上人口占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