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史事鉤沉(六)(2 / 3)

領導重視

市委、市政府領導同誌對此項建議十分重視,決定采納,要求市政協在建像擇址問題上提出具體意見,為此,一九八四年六月市政協領導再次研究認為:

(一)孫中山先生一九二五年在北京逝世,曾厝靈於中央公園內社稷壇拜殿。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進駐北平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中央公園改名中山公園,改原拜殿為中山堂;

(二)每年孫中山先生誕辰和忌辰慣例都在中山堂舉行紀念儀式:

(三)孫中山先生銅像建立在中山公園有特殊的地理條件.地處市中心,便於各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各界人士瞻仰、憑吊緬懷單命先行者.對振興中華統-祖國大業有積極作用,據此市政協七月十三日再次向市委寫了報告。

市委、市政府根據政協委員提案,於九月一日報請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中山公園建孫中山先生銅像。

為加強領導,協調關係,在原籌建領導小組的基礎上,經全國政協秘書長彭友今同誌決定。由市政協主席劉導生牽頭,吸收市級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有關負責人,雕塑家、美術家、建築家共三十多人參加組成孫中山先生銅像籌建委員會。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上午九點在中山堂後殿由劉導生同誌主持8開了首次籌委會議,經過討論,並根據事前多次勘察,磋商決定:

1.銅像具體位置在中山公園南門裏保衛和平坊後,建一尊全身立像。

2.根據首都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專門研究,推選市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老一輩雕塑家曾竹韶主持銅像的造型設計工作。

七十九歲高齡的曾竹韶教授祖籍廈門,世代僑居緬甸仰光,一九二七年回國求學,次年留學法國,主攻雕塑藝術,十年後回國,一直從事雕塑藝術的創作及研究工作。天安門英雄紀念碑上的虎門銷煙就是他的力作。曾教授在接受這項任務後,收集、查閱了大量有關孫中山先生革命活動的事跡和史料,參觀了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和宋慶齡故居,觀看了有關電影史片,走訪了接觸過孫中山的一些老人,通觀他的全部革命曆程,決定取他晚期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這一時期做為塑造銅像的曆史背景,表現為堅毅、沉著、大無畏的精神麵貌,重點突出孫中山先生眼光遠大,氣質宏偉;富有深思熟慮,勇往直前的政治家風度。

一九八五年三月塑像初稿完成征求意見,為了做到精益求精,於同年八月又塑出一米高的完成稿進一步征求意見。為了使銅像神形兼備,曾老一絲不苟,嚴格把握著任何一個細節,並親自到革命博物館參考史物繪製服裝圖樣。盡量做到符合實際。一九八六年五月泥塑放大完成稿完成了,請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屈武和北京市政協委員三十多人評議審查,一致認為這尊塑像在政治上和藝術上達到完美結合。表現出了孫中山先生作為一個革命家的高尚氣質,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鑄塑銅像

銅像造型完成,但鑄成銅像又是一個關鍵。經過多方考查比較,經領導小組研究,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四日確定由北京機電研究院鑄造所承擔了孫中山銅像鑄造任務。

鑄造所在接受這一光榮任務後,立即組成工程師、技術員、老工人參加的研製組,由所長湯永安任組長。在製作方法上,采取了我國傳統的青銅藝術鋒造經驗和當今鑄銅的新工藝、新技術,擬定了周到的工藝設計方案,先用失蠟精密鑄造法,鑄出了頭部和雙手,而後采用複合快速裂披法,跨軀幹部份進行澆鑄,待整體鑄成後再將頭部、手部吻合焊接,經過噴沙清理工序以後,一座重1-8噸的青銅像終於鑄成。銅像氣勢凝重,栩栩如生,色調明快,達到了設計要求。

基座和廣場建造

銅像達到了完美和諧,基座和周圍環境也必須精心設計,建造出與之協調的景觀。經有關建築師,園藝工程師多次研究基座髙度定為1.6米,連同銅像高度34米,總高度為5米。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四日、廿一日及五月廿八日籌委會多次開會,研究基座、廣場周圍景觀改造設計與施工問題。要求竣工期一定要在當年十一月十二日前,且要求高標準、髙質量。責成北京園林設計所負責總設計,所長劉少宗親自率領檀馨等三位工程師參加勘察、測量,僅用兩周時間就繪製出全部圖紙。市政工程三所負責200餘延長米的廣場內外雨水、汙水的排泄改線工程。供電局建國門電纜隊負責安裝改造地下管道、串電纜、作井、移杆等任務。北京花崗石廠承擔廣場的鋪裝花崗石地麵任務。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工廠負責基座貼麵的製作、安裝和題詞的刻字鎏金任務。環境綠化,對襯托和突出銅像主題起著重要作用,但在任務緊迫,場地有限的條件下,為達到這一目的,經研究確定:充分利用現有的偉壯森列,虯枝蟠屈的古柏為背景。選擇適當空間,按對稱排列新植綠籬和鬆柏等長青樹木,使人進人塑像廣場中有強烈的莊嚴肅穆氣氛:而在基座四周,圍建寬2米的方型花池(壇),待鮮花盛開之時,又給人以平靜和親切之感,體現了設計主旨。中山公園園藝隊在高級工程師虞佩珍親自指揮下,按綠化設計圖紙,搞好美化、綠化工作,當時雖已過植樹季節,而且所須苗木品種近郊又沒有,隻得到遠郊在林業局黃化苗田,從數千苗木中選出有型、有麵、不脫葉、不燒膛的600餘株側柏。為保證成活,起苗前做了浸苗,打包堅實,做到運輸不散坨。由於采用了苗木保養措施,綠化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

現場總麵積不大,僅有1029.6平方米,要在短時間內有七個單位共同施工,這就要求錯開而間,安排好地上、地下工程,交叉作業,既要保證工期,又要注意施工順序。因此整個工程組織都由中山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薑振鵬、技師蘇蔭南同誌負責,並在現場綜合管理協調,經過緊張的四個月施工,投資53萬元,終於在九月廿四日全部竣工。

銅像題字

銅像的造型設計和各項建造施工全麵展開,銅像基座上的題字,迫切需要研究落實。孫中山先生銅像籌建委員會經過慎重研究,一致擁讚請全黨、全國人民敬愛的鄧小平同誌題寫,並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向市委寫了專題報告。

市委和中央領導非常重視,同年十二月份,僅於一個月之內,由鄧小平同誌親筆題寫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長1米寬34厘米的橫幅墨寶就轉了回來。鄧小平同誌遒勁的筆鋒和莊重的字體,鐫刻在黑色大理石基座上,使得整個塑像倍增光采。隆重揭幕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二下午,天氣晴朗,陽光燦爛,黨和國家各級領導以及中外來賓、記者等一千餘人出席銅像揭幕儀式。中央首長有國家副主席烏蘭夫、書記處書記習仲勳,還有其它有關部門負責人楊靜仁、錢昌照、呂正操、包爾漢、雷潔瓊和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等,同時還有專程從海外和港澳地區歸來的孫中山先生的親。

十五點整,揭幕式正式開始,首先由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致詞,然後由烏蘭夫副主席,習仲勳同誌揭下紫紅色絨幕,3.4米高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和鎊刻在黑色基座上鄧小平同誌親筆題寫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十七個鎏金大字從此將永遠展現在人們的麵前。

孫中山先生銅像的塑立,為公園充實了新的瞻仰內容,也使公園進一步體現了對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永示紀念這一特定的功能主旨。自立像以後,來園遊人到這裏瞻仰的,總是絡澤不絕。

中山公園的三個紀念碑

中山公園曆史上曾有過三個紀念碑,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都已先後拆毀,現為收集修誌史料,予以追述如下:

美國總統哈定紀念碑

哈定紀念碑,建成於哈定死後三個月的1923年11月,位置在原社稷壇拜殿的西側,碑形為方柱體,下粗上細,尖頂,高六尺餘。正麵刻有美國總統哈定紀念碑九個字,下方為哈定的傳略,背麵為悼詞—碑文係用中、英兩種文字鐫刻,工藝精美碑體四周以石墩、鐵鏈環護,據說,此項工程的經理者叫章錫禾。由當時政府組成的中華民國國民追悼美國總統哈定大會事務所出資經辦。這是中山公園內修建的第一個紀念碑。

哈定是美國第二十九屆總統。他的全名是沃倫甘梅利爾,哈定.1865年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布盧明,格羅夫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1年當選美國總統,1923年8月2日因心髒病發作,死於舊金山,葬於其立業之地俄亥俄州的馬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