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各類教育的全麵恢複和發展(2 / 3)

1978年至1985年,為解決缺門學科師資的培訓問題,縣教育局委托義烏縣五七大學(1980年轉為在縣教師進修學校)連續舉辦了五期初中英語教師培訓班,培訓時間多為半年,學習英語語音、語法、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學等。

1980年2月,義烏教師進修學校成立。1984年,教師進修學校設函授站負責義烏範圍在職中小學教師的函授教育。學校的建立,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提高學曆,改善教師的教學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0—1982年,義烏派出10餘名初中校長和區、鄉教育幹部參加地區教師進修學院舉辦的教育行政幹部培訓班,主要學習教育理論和學校管理方麵的知識。1984年以來,大批年輕教師走上學校領導崗位,義烏教師進修學校開辦了中小學校長培訓班。至1986年,共舉辦5期,培訓了229人。

1983年10月,在中共稠城鎮委、鎮政府和縣教育局支持下,以稠城鎮幼兒園為校址創立了義烏縣幼兒教師進修學校。鎮政府每學期撥給教學經費500元,每周六下午在稠城鎮幼兒園上課,教師聘請師範教師和鎮幼兒園教師擔任,講授《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衛生學》等各科教學法及音樂、舞蹈、美術等基本功訓練。

二、職業教育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百廢待興,各行業、部門都迫切需要實用技術人才,義烏職業教育也進入了持續健康發展時期。

1979年4月,浙江省建材公司在義烏籌建“浙江建材技工學校”,校址設在城北義烏縣建材機械廠內,這是義烏第一所省屬技校。學校於同年6月開學,第一次招收了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社會青年99名,分水泥工藝、建材機械兩個專業,學製兩年。1981年,該校首屆學員畢業,除5名畢業生留校任教外,其他全部分配在長興、湖州、江山等地工作。

80年代初,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省政府作出《關於改革和發展農村學校教育的決定》,認為“改革農村中等教育結構的重點是采取多種形式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為此,縣委召開常委會對發展職業教育進行專題研究。1982年開始,教育部門通過重新開辦、轉製等辦法創立了幾所職業學校,並與其他部門、企業聯合辦學,在普通中學開設職業班,實施分流教育,為地方經濟培養農業、工業和商業中等技術勞動者。

1982年,城北農業中學由義烏縣統一招收農高班2個,學生100名。1983年,“義烏縣中等農業技術學校”在後宅新涼亭重新開辦,設財會、園藝、建築3個專業。縣屬上溪中學也開辦農業高中班2個,招收新生120名。1984年,縣屬上溪中學改製為“上溪農村職業學校”;城北農中改製為縣屬“城北農村職業學校”;“蘇溪區農村職業學校”在楊梅崗創辦。各校共開設了植保、花卉、機械電器、電子、縫紉、財會、畜牧獸醫等7個專業。為鼓勵青年報考果蔬、花卉、畜牧獸醫等為農服務專業,縣委、縣府決定,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縣財政撥款,每人每月發給12元的生活補貼。

1984年,義烏縣委提出要把農村教育的重點轉向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教育部門積極和其他部門及企業聯合辦學。當年,又創辦“義烏縣化工總廠職工學校”、“義烏縣啤酒技工學校”、“義烏縣職業學校”、“義烏縣衛生進修學校”。1985—1987年,又創辦了“鴿翎服裝職業學校”、“義烏縣造紙中等職業學校”、“佛堂電子職業學校”、“義烏縣商業職業學校”四所職業學校。

同時,普通中學也積極參與職業教育,開設開設種植業、養殖業、財會、建築、園藝、食品、縫紉等專業,培養當地經濟建設適用人才。

三、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全麵中斷。農民業餘學校被政治夜校替代,夜校以評工分,安排生產為主要內容,文盲又開始出現。縣級機關職工教育學校等也遭停辦。

1978年冬至1979年春,義烏縣各地落實國務院關於新形勢下開展農村業餘教育的精神,農村業餘教育得到迅速恢複,17個大隊辦起農民學校,近6000名社員參加了文化學習。

1979年11月,縣革委會批轉縣文教局《關於大力開展掃盲和業餘教育工作意見的報告》,為盡快在義烏掃除文盲,全縣733個大隊中,425個大隊辦起夜校,進行識字掃盲文化學習。

1980年,全縣業餘教育工作會議在大陳召開。各區相繼對農村夜校中的骨幹民師進行培訓,並做到縣教育局、區、公社均配備業餘教育幹部。至1981年,全縣有農民業餘中學3所;農民業餘文化技術學校102所。

1984年開始,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實施後,廣大農民迫切需要實用的技術知識來發家致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成為了農民教育重點。1984年,縣委、縣政府要求每個鄉辦1所農民業餘技術學校,吸收基層幹部、黨團員、重點戶、專業戶進校學文化、學科學技術。大隊也舉辦各種短訓班和開展農村技術講座。是年,全縣農民業餘文化技術學校因鄉製宜,開設蠶桑、種植、養殖專業課,由鄉農技員任教,共開設144個班,學員近8000人。各鄉鎮也普遍辦了實用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