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華蘅芳就給他們講起來了。他說:“這個算題問的是共用錢若幹,因此它和時間沒有關係了。這3個某日兩字可以刪去,也可以改為某月,某年。”接著,他又說:“因為問的是共用錢若幹,所以這與買的什麼東西沒關係,題中的筆、墨、紙3個字既可以刪掉,也可以改為茶、酒、油。”隨後,華蘅芳又進一步講解:“學算學的人,遇到任何一道算題,不管難或容易,首先要看明題意,掌握算理。才能通過其一,了解其二、其三,以至無窮,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華蘅芳就是這樣,利用淺顯易懂的算題,講出深妙的數學道理。並且通過這種辦法,逐漸地來培養人們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從中來提高數學知識水平。
一段時間以後,人們的數學水平確實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這時,他對列出的每一個算題,不但用“中(國)法”來解,又教大家用“西法(外國的)代數”來演算。當大家掌握代數的數理和解法以後,他又給人們講幾何學。
後來,當華蘅芳看到跟他學習的人,具有相當多的數學知識了,就接著又下功夫培養這些人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技巧。
多少天以來,他總是親自帶領著跟他學習的人,實地測量和計算土地的麵積。他們今天到這裏,明天又到那裏,找尋各種不同的地形、地塊進行測算。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每到一個地方,華蘅芳又總是用手比劃著地形,給大家講述測算土地麵積的各種方法。這樣一來,就引起了當地一些農民的注意了。特別是那個白發蒼蒼的老頭(華蘅芳、更成了農民們集中注意的對象了。當時,由於當地農民們不了解他們在幹什麼,便誤把華蘅芳當作“算命先生”了。
華蘅芳在兩湖書院的辛勤勞動,既培育起一批掌握了數學知識的人才,也在這一帶起到了開通社會風氣的良好作用。這樣,華蘅芳的影響便又進一步擴大到長江中遊地區。在這以後,兩湖一帶的人們,便把華蘅芳尊稱為“泰鬥”,表示對他的敬仰。
華蘅芳懷著傳播科學知識的強烈願望,在兩湖一帶播下了科學的種子之後,又接著風塵仆仆地來到他家鄉附近的無錫學堂。
無錫學堂,是1898年以後在這裏建立起來的一所中國早期的小學校。到這裏來學習的都是幼年兒童,而且這個學堂也有了一些簡單的教學設備了。
這時期,華蘅芳的年紀已經接近70歲。可是,他的精力仍然顯得十分旺盛。
特別是當他看到這些天真活潑的兒童們都來學習科學知識,他的心裏更是無比的興奮。
在這個期間裏,華蘅芳像一個辛勤的園丁,精心地澆灌、培育著這些幼苗。他在每次講課時,都手指著黑板,細心地為學生們傳授數學知識。就這樣,他在這裏,經過了一個時期的辛勤培育使這些年幼的學生們,也逐漸地積累了許許多多的數學知識。他們不但學會了加、減、乘、除法還掌握了開方、代數的一些原理及其解法。
後來,當華蘅芳看到這些幼苗在不斷地成長起來時,心裏感到莫大的欣慰。
一次,華蘅芳又來上數學課了。他講了一會兒以後.就在黑板上寫出了一道數學題。這時.華蘅芳對學生說道:“這個算學題,先由我來演算。”接著,自己就在黑板上算起來了。可是.在他算題的過程中,下邊不斷地發出一些議論聲。當他在解完算題轉過身來的時候,全課堂的學生居然都哄堂大笑起來了。同時.一些學生還喊著:“先生錯了,先生錯—廣!”
這時.華蘅芳仍然很鎮靜地站在那裏看著學生.過了一會兒他說道我算錯了你們誰來算一下?”
不大功夫.站起來一個學生,大步走到黑板的前麵.拿起石筆,很快就在黑板上算完了這道題。這時,華蘅芳又問大家:“他解的對不對?”
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對了,他算對了。”
這時.華蘅芳便語重心長的說道:“還是你們對呀!我今老矣,學算學不如你們了,真是後生可畏啊!”
實際上,這是華蘅芳故意用自己算錯題的辦法來激勵學生們的勤奮學習,同時,這也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的一種心願的表露。
結果也正是這樣,通過這件事,學生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啟發,從這以後.學生們的學習勁頭更大了。
華蘅芳老年時,又通過到處講學,“成就學生甚多”,為國家培育起許多科學幼苗。
在近代中國科學技術遭到嚴重破壞而處於不振的歲月裏,華蘅芳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過各種方式.把科學的種子播在中國的大地上,無疑,這是他為祖國做出的又一個巨大貢獻。
華蘅芳在老年期間,為了把科學的種子撒向四麵八方,使它能在祖國的大地上生根成長,在忘我地勞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