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奇獸。傳說中,九尾狐乃四腳怪獸,通體上下長有火紅色的絨毛。善變化,蠱惑。幸喜吃人,常用其嬰兒哭泣聲引人來探也。九尾狐出,乃世將大亂之象。
在上古有一個夏族大禹娶塗山族女子的神話,此中牽涉一個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據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塗山——據考在今河南嵩縣,遇見一隻九尾白狐,並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如果你在這裏“成家成室”,就會子孫昌盛,於是大禹便娶了塗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嬌。由於神話記載得很晚,明顯加進後世思想文化觀念,如果恢複其本來麵貌,便是大禹在塗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這個人獸婚配神話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意義,乃是塗山氏是一個以九尾狐為圖騰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塗山氏當作自己的祖先。由於九尾狐有這麼一件很風光的事情,所以後代的狐狸精們總喜歡驕傲地說自己是塗山後裔,炫耀血統的高貴。
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現在原始宗教的圖騰信仰中。《山海經》就記有青丘九尾狐。解讀這些古老記載,九尾狐其實是位於東方或南方的青丘這個地方原始部族的圖騰物,《山海經》說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脅敵人、保護本部族安全方麵具有神性。又說“食者不蠱”——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氣的侵害,這顯然是與九尾狐圖騰信仰相關的原始巫術,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九尾狐象征子孫繁息,亦禹娶於塗山氏之女的遺意。後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為妖,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已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則更發揮其說,因而乃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
《山海經》記載九尾狐有食人的特性,那麼它不能定義為靈獸,靈獸隻有人食它的份,它是不食人的,也有學者認為,九尾狐能食人隻能說明它能威脅敵人,這恰能體現保護神的特性,再結合後來的衍生出來的故事,九尾狐實際上是渴望人類生活的,白狐若想幻化為人,要經曆千年的修行,傳說狐狸修行一百年才多出一個尾巴,修行千年才長出九尾來,而隻有九尾才能幻化為人類。正是由於東夷人對狐仙的特殊感情,才成就了的獨特成就和蒲鬆齡的極大成功。
九尾狐在仙界是極稀罕的種族,很少過群居生活,喜好隱蔽於山穀,一般分散在仙界各層,許多人終其一生甚至連妖狐的麵也未曾見著。盛傳妖狐具絕世之容姿,蓋世之智能,而妖狐的皮毛更是珍品中的極品,其中享譽最高的又屬九尾狐狸。隻出沒於高山嚴寒地帶,一般小妖狐誕下一百年後既可化為人形,無一不是絕貌傾城。九尾狐的皮毛為淡若無色的淡白,眼瞳為血的深紅,銀白色的九尾狐,皮毛如月華般清濯明淨的銀色,皎潔出塵。
九尾狐出沒時有一個特征,是會有沙沙聲,像是雞毛撢子擦過紫檀木桌麵的聲音。因為狐狸練成人形,最難修煉的,就是狐狸尾巴!尾巴有九條,既顯示了它狐媚的深厚功底,又暗示了它向人類借助陽氣時的困難,因為尾巴的繁複很容易使其露出馬腳。因此,其尾巴的構造恰恰符合古文化的辯證法:能力越高,麻煩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