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號洞窟,是一位高僧活著的時候修建的。據劉導說,這裏先有大洞窟,後有小洞窟。這個洞窟是敦煌最大的,大概需要一萬個工,也就是50個工匠得幹上整整7個月。中間是釋迦牟尼的塑像,兩旁是他的兩大弟子——聰慧無比的阿難和老實能幹的苦行僧迦葉。入口處是17號洞窟,也稱藏經洞。1900年,中國曆史上一個非常的年代,中國北方上演著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西方傳教士們在那裏感受到許多的困惑、痛苦和憤怒,義和拳民也在洋人與朝廷的態度變化轉折中作出了巨大的甚至沒有太多價值的犧牲,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這些王公貴族一行則在八國聯軍的槍炮聲中逃亡直隸、山西、陝西。此時,遠在敦煌的僧侶們照例在暮鼓晨鍾中誦經念佛打坐,消磨去大部分的時光。當時的敦煌破爛不堪,無人管理。一位窮困潦倒無以為生的窮道士王元祿來到此地,竟然成為這個洞窟的管理人。偶然間這位道士在他供養的菩薩塑像之間,沿著一道有亮光的縫隙,發現了藏有大量經書的洞窟,大約5萬餘件經書在塵封了900年以後,再次被人發現,這個洞窟從此就稱為藏經洞。為了得到一些財力資助,王元祿他們將經書分送當地的達官貴人,此刻西方人也來到敦煌,發現了這些寶貝,施舍給王元祿等人一些錢物後,從敦煌又拿走了大量經卷,專家們稱此為“敦煌遺書”。也就是說,在戰亂和貧窮中,經書的大部分被王元祿們賣給了俄、英、日等國家的遊覽者和研究者,那個時代,敦煌文化在清朝政府的衰敗中似乎一錢不值。因此上也可以說,真正意義的敦煌學是先從國外開始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又傳回國內。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的研究和保護,敦煌學已成為世界顯學而大放異彩。
45號洞窟的文殊、普賢兩尊菩薩的造型雕繪非常優美,兩位尊者的肌膚之美和優雅的站立姿態,讓人生發諸多聯想,原來菩薩塑像竟然可以如此之美!57號洞窟是隋末唐初開鑿的,稱為美人窟。女為天香神,男為天樂神,在祥雲飄帶的繚繞中,我們可以看出壁畫人物的思想並沒有太多的禁錮。敦煌學博大精深,並不是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畫都能有準確答案,的確需要學者專家們的研究和解秘。這裏的觀音菩薩安詳靜謐,低眉垂眼,纖衣白紗,束腰長裙,臉頰上暈染著淡淡的紅色。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以含蓄為美的標準。同我們的駝隊向著鳴沙山前行樣的壁畫,旁邊的顏色在變,隻有這幅美人圖依然色彩美麗。可能與畫工隻用一枝毛筆或軟筆繪畫有些關係,他可能先畫了尊貴的觀音菩薩,然後再去畫其他的人物,於是各種顏料相雜,出現了變色。當然,這也隻是一種推測。
敦煌莫高窟是民間石窟藝術的典範。瀝金堆漆的裝飾技術,從唐朝到西夏的700年間一直流行,直到今天,還有人使用這種方法裝飾壁畫。壁畫的顏料均取自天然礦石,綠色和藍色特別亮麗,壁畫無疑是敦煌文物的重點保護對象。“劉導”說中國的石窟他都去過,山西的雲岡石窟他去了兩次,還提到敦煌61號洞窟裏的一張五台山圖,是宋朝使者路過敦煌時留下的,這位使者去過五台山。據說,中國建築學大師梁思成看了敦煌的五台山圖以後去了五台山,於是又有了五台山佛光寺、南禪寺這兩座唐代木構建築的偉大發現。世界上許多看似並沒有聯係的事物其實都有內在的隨緣關係。
菩薩與佛是無性別的,特別是觀音菩薩,人們根據實際的需要,或者女性化,或者中性化。敦煌石窟中,有一幅胡商被劫的壁畫,講的是胡商遭遇強盜時,觀音菩薩現出真身,幫助胡商渡過此劫。可以看出,這些藝術家肯定都是胡人,在他們筆下的強盜均是漢人的臉孔與裝束,思想傾向與其情感顯而易見。這幅壁畫的佛教教化作用還在於隻要相信觀音菩薩的佛法,什麼奇跡都可以出現,這也是當時當地人們的一種生活信念吧,我們從中依然能夠讀出更多漢民族與少數民族融合過程中的文化信息。
敦煌研究享譽世界,這裏有獨一無二的研究對象,也有陣容強大的研究隊伍。研究院的院長範錦詩研究員,就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半個世紀的敦煌學這一門絕學的研究,使她的生命之華彩熠熠放光。我非常羨慕這樣的人生,讚美這樣的人生。
離開莫高窟,來到了月牙泉,由於雨水豐沛,月牙泉出現了“二泉映月”的美景。之後,大家乘坐沙漠之舟“駱駝”,組成一個長長的駝隊,在夕陽西下時,興致依然不減,朝著鳴沙山行進……
第九(節) 陽關、玉門情係晉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