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時會到高校或公共場所作講座,主持人作介紹時,往往會給我加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有時還特別強調“與某某一樣上過央視《百家講壇》”,而聽眾會報以更熱烈的掌聲,大學生也是如此。這提醒我,在大學生的心目中,“著名學者”“曆史地理學家”的影響遠不如“百家講壇講師”,某某等就是憑借在央視的頻頻出鏡,一躍成為“最著名”的學者,甚至成了國學大師。我之所以感到意外和困惑,還因為我除了在《百家講壇》講過五次外,早期還參與過一些策劃,知道當初收視率調查的結果是“百分之七十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因此製片人對講者一再強調要通俗,“多講故事”。在我講的那幾次錄製現場,聽眾大多是老人,少數年輕人也不像是大學生,證明調查結果大致正確。看來當今的社會,電視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書籍和其他媒體!以至連大學生和知識界的年輕一代都更看重電視的影響,而不是實際的研究水平、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

不過,對這兩種現象我們自己也應該反思。如果學術和學者在大學和社會的影響的確過高了,我們就應該平靜地接受這樣的變化。反之,如果因為客觀條件的轉變使學術和學者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就應該盡自己的努力,使學者的學術成果能為更多的受眾所了解和理解。當然不能要求學者們都到《百家講壇》去講故事,也不是所有的成果都適合介紹給“百分之七十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觀眾,但將大部分研究成果寫得通俗易懂、可讀性強些還是應該的,至少要讓非本專業的學術界同行和有誌於學術的大學生能看得懂或有讀下去的興趣。另一方麵,應該重視學者有代表性的或最新成果的彙編出版,為學術界、年輕一代和社會各界提供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精品出版物。而現在出版物太多,網絡信息泛濫,魚龍混雜,甚至真偽莫辨,對學術刊物等級的盲目追求,又使那些未在“頂級刊物”或SCI、CSCI等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被忽略,有時甚至連專業內同行也未能注意。

正因為如此,當向繼東兄邀我為廣東人民出版社編一套《當代學人精品叢書》時,我欣然應命,希望能利用這一良機,讓學界同仁的精品力作能比較及時又相對集中地與關注他們的讀者見麵,也希望讓公眾有機會了解當代學人的最新成果。

人們常常感歎當代缺乏大師,其實今天被稱為大師的前人在當時大多也還沒有被當作大師,真正的大師需要經曆科學、社會和時間的檢驗。我不敢說這些當代學人中誰最終能成為大師,但可以肯定的是,列入本叢書的一些成果完全夠得上大師之作。

為了使這套書有更多的讀者,我曾請求作者盡量選錄自己的最新成果,並在同類主題中盡可能更具可讀性的作品。但同時我也希望讀者能多一點信心和耐心,對高水平的論著有點看不懂、不理解,是很正常的;經過努力讀懂了,理解了,自己就進步了,提高了。如果一直隻看完全讀得懂的文字,盡管輕鬆愉快,卻隻能原地踏步,至多隻是量的積累。

本叢書的作者,一部分是我熟悉的,一部分是繼東兄和其他友人推薦的。如有選擇不當,自應由我負責。每一種書的具體內容,均由作者自己選定。

葛劍雄

2015年7月9日

唐曉峰

1948年生,遼寧海城人,1968年內蒙古插隊,1972年就讀於北大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後到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室工作,曾參加內蒙古地區秦漢長城的考察工作。1978年考入北大地理係為碩士研究生,師從侯仁之先生,畢業後留校工作。1986年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係留學,1994年獲博士學位。1995年回國,在北大城市與環境學係(院)任教至今。

研究的主要領域有城市曆史地理、先秦曆史地理、地理學思想史,北京地區曆史地理等,在研究中注意結合考古學的方法。此外,積極開展對於西方地理學理論的介紹與研究,重視地理學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

曾為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唐曉峰著述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