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渴望獨立活動的心理需要和學齡前期兒童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與水平不足之間產生了矛盾。這是學前期兒童心理上的主要矛盾。而遊戲活動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兒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從而也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另外,通過幫助、教育,在不斷提高其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中促進了其心理向新的水平發展。反過來,心理的發展又使他們活動能力不斷提高。這是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突出規律。
(2)隨著心理過程的不斷發展,學齡前期初步具有了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能力。這使他們在遊戲等活動中,初步學著運用邏輯思維。不過由於知識少、經驗不足,尚不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行動,即心理的穩定性比較差。
(3)學齡前期的個性特征已開始形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學前期兒童的安全感問題。所謂安全感,既包括對生理安全的體驗,也包括對心理安全的體驗。涉及人身安全、活動安全、危險性、威脅與懲罰、尊重、依賴、信任等多方麵。安全感是整個兒童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對學前期兒童尤為重要。安全感有利於學前兒童形成積極的認知願望;安全感是學前兒童樂於交往、與人建立積極情感關係的保證;安全感決定兒童對群體的歸屬感;安全感會影響兒童的價值觀的形成。
那麼什麼做法容易使兒童缺乏安全感呢?
(1)過度保護孩子。
現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因而備受嗬護。由於家長們或幼兒園老師們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誇大環境的不安全性,致使孩子即使在沒有任何危險和威脅的情況下也體驗到了不安全感,不敢麵對任何困難,動不動就退縮和回避,甚至出現社會適應困難。
(2)家庭衝突和暴力。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對孩子的安全感產生直接影響。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有利於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拳腳相加,則會把家變成孩子煩惱的根源,使他們經常處於惶恐不安之中,影響兒童以後的健康成長。
(3)不能為兒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動環境。
由於對兒童安全感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的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等原因,不同兒童的生存與活動環境也不一樣。當兒童自身或其父母意識到所處環境的不安全性時,有的兒童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和畏懼心理,久之致使兒童縮手縮腳。
(4)動不動就威脅和懲罰孩子。
棍棒教育早已被人們所反對,至今仍有許多家長和教師把它作為靈丹妙藥來對付孩子,甚至對學前期兒童濫施威脅和懲罰。當成人威脅或懲罰兒童時,會對兒童心理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
可以看出,兒童的不安全感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既然如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其安全感。
(1)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兒童可能因為擔心失去父母和老師的愛而產生焦慮和不安。因此,不論兒童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無條件地、積極地關注孩子。
(2)提供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
學前兒童生活與學習的環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因此,家長和幼兒園老師要負起責任,既要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也要為其發展創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包括穩固的住房,溫馨舒適的房間設計布置和室內的采光照明,美麗的校園環境,良好的飲食衛生條件,各種器具和設備安全等等;和諧的心理氣氛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關心,夫妻之間的恩恩愛愛,幼兒教師的真誠熱愛、關心和良好的教育等等。
(3)鼓勵探究行為。
學前兒童的認知動力強烈,好奇好問、樂於探究。在為他們創造安全的活動環境的基礎上,家長和教師還應允許和鼓勵他們對一定危險情境的探究行為,培養其冒險精神、增強其安全感。僅僅因為怕出危險而過多地限製兒童的探究行為,會壓抑兒童的探究傾向,導致其個性的不健全。
(4)實施心理輔導。
學前兒童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如果不安全感太強,對不該怕的也怕,就有必要通過心理輔導來增強其安全感。此類兒童的家長或老師也應該積極向有關專家進行谘詢,幫助糾治孩子的不良心理傾向。
總之,安全感對於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當兒童缺乏必需的安全感時,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們要積極尋找原因,采取適當的措施,培養或增加其安全感,排除其不應有的不安全感,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
自信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翅膀,是積累社會閱曆與經驗的通行證,也是走向成功的金鑰匙。擁有自信的兒童,能夠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優點與缺陷,並為自己的優點而自豪,為糾正缺陷而努力。父母作為孩子最忠實的嗬護者,一定要引導孩子多接觸積極的東西,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消除自卑感。
(一)父母要提升自身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來自於後天的熏陶與培養。如果父母都自信心不足,如何熏陶和培養孩子呢?因此,父母要積極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假如你是一位自信心不足的父親或母親,應該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