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夢境與心理(1)(1 / 3)

(第一節)夢境的心理動因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甚至一些動物也會做夢。做夢的生理原因,簡單地講,就是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很多人會問,人做夢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不做夢又會怎麼樣?

(一)做夢有利於人體心理平衡

人在做夢時大腦右半球活動比較頻繁,而不做夢時大腦左半球比右半球活躍。人在晝夜活動過程中,時而做夢時而清醒,於是,神經和心理活動得以交替調節而處於動態平衡之中。所以說,做夢有利於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維持良好狀態,是協調人體心理平衡的一種方式。

(二)做夢有利於保證機體和心理健康

人不做夢會怎麼樣呢?有關學者曾做過一項實驗:密切監視睡眠者的腦電波,一旦發現做夢的征兆,就立即將其喚醒,如此反複進行。結果,一段時間後,被實驗者出現了一係列的生理異常,如植物神經係統機能減弱,體溫、血壓、皮膚的電反應能力等明顯增高。而且,還出現了許多不良心理反應,如緊張、易怒、焦慮、感知幻覺、記憶障礙等。可見,做夢有利於保證機體和心理的健康。

(三)做夢象征大腦健康,利於提高睡眠質量

最近的研究證明,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思維正常的象征和需要,是大腦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長期不做夢,或長期噩夢連連,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睡眠定然不好,而且大腦或其他髒器可能出現了問題,需要警惕。

看了上麵的介紹,你大體了解了做夢的好處,但那些都是比較容易覺察和淺層次的,夢的蘊涵不僅限於此。這就需要提及解夢的問題。大多數人認為解夢就是用夢來算命,這樣理解仍然是淺層次的,會忽視夢的暗示。如果不去關注夢的暗示,你就無法解讀夢要告訴你的信息,生命也就失去了許多色彩。那麼,夢到底有什麼深層的暗示呢?

弗洛伊德既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著名的解夢大家。他認為,夢不是人們混沌、荒誕意識的產物,而是由高度錯綜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一種有意識的精神現象,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有利於某種願望的實現;夢是人內心深處的心理矛盾、欲望和情緒的虛擬、象征性的反映,可以滿足人在現實中無法或暫時無法滿足的某種渴望,如此可以維持心理平衡,保障睡眠質量。

在研究夢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多次以自己為對象進行實驗。比如,一次實驗中,他故意吃很鹹的食物、喝很少的水,然後在口渴中入眠,之後他夢見自己痛飲甘泉。他得出結論,夢中喝水可以緩解口渴,這樣他就不必非得醒來,從而保證了睡眠質量。再比如,他平時早睡早起,有時故意晚上工作到深夜,這樣早上就會貪睡。結果到了早上,他夢見自己起床梳洗。他認為,這樣自己心理上就有了交代,可以心安理得地繼續睡下去。

弗洛伊德根據自己的理論,給許多人分析過夢。例如,有位朋友的妻子夢見來月經,請弗洛伊德釋夢。他問她是不是想要孩子,她說不想。於是弗洛伊德告訴她:“很不幸,你可能懷孕了。”還有一次,一位夫人夢見上衣沾滿了乳汁,弗洛伊德認為她懷孕了,而且她已經有了一個孩子。因為她希望將要出生的孩子比第一個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所以夢見滿身乳汁。弗洛伊德的推測是比較正確的。

一位女病人的例子也可以證明弗洛伊德的夢理論。她下頜病痛,醫生要求她每天晚上都要對疼痛部位進行冷敷,可到早上她總是發現臉上的那些冷敷用的布袋被扔得遠遠的。醫生就責備她。她解釋說,其實她也不想這麼做,肯定是做夢弄的。由於她白天老是想,如果有人替我得病該多好,到了晚上就夢到自己在一個劇院的包廂裏觀看演出,突然想起了正在醫院裏忍受病痛折磨的a先生,就不禁聯想到自己的下頜有沒有病痛,於是用手去觸摸,發現有東西貼在下頜上,便用力扯下來扔掉。她夢裏的那位a先生其實是她的一位朋友。顯而易見,她在夢裏實現了將病痛轉嫁到別人身上的願望。

夢有簡單和複雜之分。弗洛伊德指出,兒童的心理比成人的單純,所做的夢就比較簡單、單純。他認為,夢本質上都是願望的達成,無論是簡單還是複雜。小孩的夢雖然比成人的夢簡單、枯燥,是簡單明顯的願望達成,但卻證明了人的夢的本質。比如,弗洛伊德的小女兒八歲的時候,鄰居家有個叫艾米爾的十二歲小男孩。他的小女兒對那個男孩很有好感,喜歡和他玩,而且總是玩得十分開心。有一天早餐時,小女兒興奮地告訴家人:“昨晚我夢見艾米爾成了我們家的人,和我們一樣叫爸爸、媽媽,和我們同睡一個房間。媽媽進來,在每個人的枕頭下塞了一塊巧克力。”可見,小女兒想讓那個小男孩成為自己永遠的好朋友,於是通過簡單的夢滿足了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