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廣闊、地形多樣、河湖眾多。西高東低的地勢、季風特色的氣候,導致了降雨和水資源量基本為東南部多、西北部少。作為世界上麵積第三、人口數量第一的國家,水資源總量排名僅為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資源量較為緊缺。同時,迅速發展的經濟也帶來了水質型缺水的現象。這使得中國的水環境形勢處於較為嚴峻的地位。
1. 地理氣候
我國地勢東低西高、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形成一個層層降低的階梯狀斜麵。西部青藏高原是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珠穆朗瑪峰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級、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此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中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均在500米以下。
我國著名江、河大都發源於第一、第二地形階梯上,自西向東流。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溫帶,氣候溫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幹寒的冬季風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寒冷幹燥,南北溫差很大;4至9月,暖濕的夏季風從東部和南部海洋吹來,普遍高溫多雨,南北溫差較小。
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方多於北方,平原多於山區,山地迎風坡多於背風坡。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降水量隨季節和年際而變化。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4-9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我國被列為世界上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 124億立方米,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6%。但由於人口眾多,目前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 23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同時,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南北差異大,北方9省區人均水資源量還不到500立方米,水資源已經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2. 河流湖泊
2.1 七大江河
中國境內河流眾多,且源遠流長,總長度約為42萬千米,如果把我國境內的天然河流連接起來,可繞地球赤道10圈半。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七大江河是指:長江、黃河、珠江、海河、淮河、鬆花江、遼河。七大江河對應有七大流域,共同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數量多、流程長,是我國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我國所有河流總長度約42萬千米,其中,長江和黃河不僅是亞洲最長的河流,在世界河流中,也分別位居第三位和第五位。此外,瀾滄江(下遊是湄公河)、黑龍江,也在世界最長的十大河流之列。
我國河流雖多,但在地區上分布不均。一個地區河流的多少,常用河網密度表示。我國的河網密度總的趨勢是南方大、北方小;東部大、西部小。
2.1.1 亞洲最大的河流——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幹流全長6 300千米,年入海水量約951.9億立方千米。其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幹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彙入東海。沿途有嘉陵江、岷江等支流注入。流域麵積約181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麵積的1/5,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1/3。
2.1.2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它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 464千米。黃河流域橫貫中國東西,大部分區域位於中國的西北部。流域麵積約75萬平方千米。全流域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耕地2億多畝。由於泥沙淤積,大部分河段裏,河床都高於周邊城市、農田,河水全靠大堤約束,因而它又被稱為“懸河”或“地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