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發現了柱子情緒的變化,猜到了他的想法,就開門見山的與他交談了。柱子本就喜歡她,開始還有些顧慮,見她這麼堅定,就答應了。但是,她們的婚事卻遭到了莊儀容家人堅決的反對,他們認為柱子家境不好,不能給她帶來幸福,更何況還是一個殘疾。他們就開始勸說她,擺事實,講道理,什麼法子都想到了,但是,莊儀容認定了,說什麼也不悔改。後來莊儀容的態度影響了她的家人,他們認可了。
她們成親後,柱子又回到部隊裏,直到抗戰結束。後來,發生了解放戰爭,國共兩黨在中國大地上較量起來,最後以國民/黨敗出大陸,偏處台灣一隅而結束。解放戰爭中柱子回到了共/產黨的懷抱,繼續在解放軍部隊裏任職,但是,他很少到一線指揮了,因為他的胳膊不方便。戰爭結束的時候,他已經是解放軍的旅級幹部了。戰爭結束的時候,她們的孩子——沈慶越已經是六歲了。這以後,她們再沒有分開過,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小將們”翻出他當年在國民/黨部隊任職的事情進行批判,讓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莊儀容也受到了審查。但是她們互相照顧,互相支持。當那場運動結束後,兩個人又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去了。柱子一直在市委或者政協工作,而莊儀容則在一所美術學校任教師,這份工作她很喜歡,畢竟這是她最喜愛的藝術,從小就熏陶,多少年來已經是很有造詣了,她要把自己學過的東西教授出去,這也是一份享受吧!在家裏她相夫教子,做的非常的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幾個孩子隻有沈慶越活了下來,其餘的在戰爭中死去了。沈慶越雖是獨苗,卻沒有過分的溺愛,她認真的教授他,使他也走上了文學和藝術的道路上來了。考上大學,成了葉老師的得意門生,從此,兩家就成了世交。在沈心鳴考大學後,也到葉老師的學校學習了,兩家的關係更加的融洽了。
爺爺離休後,就要回老家生活,莊儀容自然是支持的。老家有他們的房子,是戰爭勝利後,他回家在原址上建的,原來的房子讓鬼子給燒了,新建的也是簡單的房舍。鄉親們感念沈家老太爺的恩德,都認真的保護老人家遺留下來的東西。柱子回老家居住,又把房子翻修了一下,是按照原來的格局建設的。這種格局的房子結實寬敞,采光好。莊儀容回家居住後,也沒有閑著,應村子學校的聘請,當了老師,十幾年下來,也教了很多的學生,像沈心鳴這麼大歲數的都受過她的教育。而爺爺則在家鄉種樹,每年春天都要栽下樹苗。當時,家鄉已經被亂砍亂伐,沒有多少樹林了,一到春秋風大的時候,就是塵土飛揚了。鄉親們受到他的影響,也開始種樹了,注意保護植被了。這樣,十幾年下來,村子前後左右又都有綠色了,風景也好了起來。樸聖姬看到的杏子林、桑樹林、楊樹林都是爺爺回來後種植的。很多城裏的人看到這裏的景色好,也到這裏居住了,尤其是與柱子在一起戰鬥工作過的人,像小強的爺爺就是這樣的人。他們也參戰過,也很憤恨日本人,所以那天一見樸聖姬穿著日本和服的照片,就都很意外,自然而然的說一些過頭的話,也就導致了後麵的事情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