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大災降臨(2 / 2)

就在廢墟的邊緣,陳安碰到了蘭州大學趕來的地質學者。

當年在甘肅做地質勘查,結果被劉師培引進蘭州大學的地質學專家袁複禮,不知是灰塵迷住了眼睛,還是大概哭過一陣了,通紅著眼睛,有些沙啞地向陳安彙報,初次勘探古浪地震的結果。

“震中應該在古浪縣城這一帶,水峽口的大佛寺內的石碑都向西北方向扭轉倒下了。震動的方向主要是南北向為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東西向鐵路幾乎徹底彎成麻花狀的根本原因。”袁複禮一邊說著,一邊在自己的講義夾上記錄著什麼。

陳安閉了閉眼睛,忽然問道另外一個問題,“袁先生,這裏還會不會再次發生這種大地震?”

袁複禮一愣,半響才遲疑著說,“從我們國內的記錄來看,如此大動靜的地震之後,同個地方在一甲子之內應該是不會發生大地震的。”

一甲子?也就是六十年了?陳安輕輕呢喃了幾句,沒有多話了。

看大都督沒有繼續發問,袁複禮馬上帶著自己的學生去忙著深入勘查去了。

身後的虎子忽然拉了一下陳安,“少爺,劉師培劉先生,他也來了。”陳老爺子早已不在視事,陳安也人到中年,本來應該叫老爺了,但是自小叫習慣了虎子,依然毫無顧忌的叫陳安為少爺。事實上,少爺這個稱呼都有些不合適,虎子身上穿得可是中將軍服,至於陳安反倒穿著一件沒有軍銜的普通列兵軍裝。

劉師培是跟著蘭州陸軍總醫院的救護隊伍一起來的,還帶來了一批蘭州大學的建築專業學生,自然是為了協助駐軍更好地進行救援。

顯然是下車後徒步走來看到一係列慘狀,無助的淚水混雜著汗水從臉上流下來,弄得滿是花臉的劉師培,有些哽咽地說了一句,“大都督,莫急,國難興邦呀。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次大災的。”

陳安一把扶住身體依然十分虛弱的劉師培,點了點頭,沒有吭聲。

幾日之後,現場救援行動基本上停止了,再有生存的希望已經不大了。強大的北方軍動員力量,顯然在這次巨大的天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浪、武威、蘭州等地都有不少的民眾被官兵從廢墟中救了出來,數十萬的民眾被臨時安排到官兵草就的帳篷之中。

毫無形象地坐在一個大毯子上,根本找不到如此多的凳子,依然在古浪的陳安就地召開了軍政會議。

衛生署的總監伍連德疲憊不堪地也是坐在地上,連日連夜的手術實在累壞了,他還不是專長外科的,都被迫拿起手術刀上陣搶救累成這樣。擅長外科的劉瑞恒則是根本沒有來參加會議,每天隻能休息兩三個小時,數不清的手術還在等待著。

當年劉瑞恒從美國學醫歸來後,依照讚助學醫的協議,直接來到蘭州陸軍總醫院就職五年。隻是五年滿後,已經喜歡上蘭州的劉瑞恒並沒有離去,幹脆正式成為了蘭州陸軍總醫院的外科主任,並且還被聘為蘭州大學的醫學教授。

“大都督,大震之後一定要加強防疫,否則必定會發生大疫情。”公共衛生專家的伍連德嘶啞地提醒。

地質專家袁複禮出言讚同,並不無擔憂的說,“按照現場地質勘探和曆年記載來看,大震之後不僅有可能發生大疫情,而且會出現大災。”

“什麼大災?”陳安大吃一驚。

“地震的破壞,是從裏到外的,河流改道是小事,滄海桑田都有可能。因此,這個大災,不是大規模的洪災,就是史無前例的旱情。”袁複禮低沉著說。

什麼?陳安急了,洪災旱情?還有完沒完。甘肅是北方軍政府的統治核心,實在容不得有半點疏忽,何況是這種天災人禍呢。

想了半會以後,袁複禮抬頭說道,“至少三年,三年以後這種大地震之後的影響餘波才有可能逐漸消散。我們必須做好三年艱苦自救的一切準備。”

三年時間?陳安摸了摸鼻子,也就是說三年之內北方軍政府的重心,必須是放在轄區內部的重建和抗災上。攘外必先安內,那個蔣介石時常掛在嘴上的口號,也是不無道理的。

想到蔣介石,陳安不由的暗自怒斥一句,別以為故意改名介石,就不知道你就是蔣誌清了,換了馬甲也還是陰險小人。要不是孫曉雲不願意冤冤相報,說不定北方軍特工早已經出現在蔣介石四周了。

三年就三年吧,陳安歎了一口氣,正式作出決定,中斷今後三年裝備更新和軍火儲備任務,集中財力物力,全力以赴應對災後重建和有可能發生的特大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