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原油過低對墨西哥灣的油田生產是不利的,美國人采取了各種措施降低產能,抑製消費,提升油價,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征收0.21美元的原油稅以及1.05美元的汽油稅。
所以,能夠進口原油,自然要降低汽油的進口量。
除了購買原油,北方軍政府還有購買鋼鐵,繳納高昂的專利許可費等,使得即使現在每年布政司提供給北方軍的軍費高達近十億美元,超過稅收總額的三成以上,但是依然是捉襟見肘,還需要北方集團在成本價提供武器的同時進行資金補助。
民國二十四年底的時候,完全還是歌舞升平、軍備鬆弛的美國軍費就超過十六億美元,而且也隻占當年稅收的不到六分之一,這還是沒有轉入戰時體製情況下的狀況。
即使加上關內的力量,中國和美國的實力還是相差懸殊的。
而中國要想和德國人簽署同盟協約,必然會陷入以德國為首的挑戰英美法舊秩序的全球大戰當中。
德國人在歐洲大打出手,假設是同盟的北方軍政府就必須在亞洲四處征伐。
就如德國人為了稱霸世界,必須向蘇聯發起進攻的設想一般。北方軍政府要想控製亞洲,就必須向南洋或者波斯發起進攻,亦或者幹脆進攻美國,否則根本推動不了龐大的戰爭機器。
無論是南洋還是波斯,都是英法美等列強的禁臠,隻要發動進攻,就和進攻美國本土沒有什麼兩樣。
不要說北方軍政府,就是集合整個中國都沒有這個實力。
自從滿清入關開始,中國自己選擇了被世界拋棄。
而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整個世界已經被英法等西方列強辛苦經營了將近三個多世紀,這才形成了如此的勢力範圍,豈是靠某些人幾個歪歪想法就可以輕易打下來的?
上次的歐戰,最簡單的衡量勝負標準就是兩大同盟之間的鋼鐵產量,而現在不斷爆發的各種衝突,則更考驗交戰國的原油產能了。
北方軍政府,無論是鋼鐵資源,還是原油資源,都極其依然美國提供。近在咫尺的波斯產油雖然不少,但是英國人恨不得將整個油田都搬到英倫三島去,能夠意思一下就已經很不錯了。
陳安花了巨大的價錢,從德國人那裏搞來一個勉強配套的軍事工業體係,但是依然得罪不起財大氣粗的英美等國財團。
這點猶豫,使得北方軍政府和德國人的秘密談判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
原本對中國人還是有一定好感的希特勒,終於失望了。
德國人現在迫切需要同一條戰壕的盟友,而不是隻願意付錢買東西的客戶。於是,日本人大喜過望地接過了德國人新任外交部長的暗示。
日本人明麵上相當於美國海軍七成的海軍力量,就是德國人最為看重的一點。如果日本人能夠將美國的主要力量,牽扯在太平洋戰區,對希特勒占領和消耗歐洲是最為有利的。
德國人原本看好的北方軍政府沒有這個能力。
迅速靠近的德日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有了實質性的合作舉動。德國柏林對北方軍政府的合作協議慢慢出現各種拖拉現象,甚至尼森公司駐柏林的代表所受到的待遇也開始降低了。
很詭異的,日本人悄然提議蘇聯也加入德日之間的秘密同盟。德國人很早就和莫斯科有軍事合作,很是爽快地答應了日本人的提議。
隻是這件事情很快就被蘇俄自己暫時停止了。
德國和日本建立的所謂狗屁軍事同盟,為了掩人耳目,安撫西方列強,最初的提法是反共產國際聯盟。
這怎麼說好呢,這樣的同盟主題,如何讓全世界最大的布爾什維克拉的下麵子,加入這個實質上是劃分世界的邪惡同盟?
不過莫斯科的大胡子更是聰明,馬上就想到了解決辦法。
在他的暗示下,蘇俄和德國以及日本,都開始了煞有介事的秘密談判,對外的叫法是以物易物協議,對內的叫法是互不侵犯條約討論。
隻要能夠瞞住英法美就行了,德日蘇三方對此心照不宣。
至於意大利,雖然是法西斯思想的發源地,但是他們實際上是來打醬油的,不提也罷。
尼森公司駐柏林代表,得到一條最新指示,隻要能夠花錢買下來的,就不惜一切代價,購買先進的技術兵器技術和原件,盡快送回國內。
北方軍政府開始做最壞的打算,就是德國人徹底掐斷軍事合作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