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黑夜危機(2 / 2)

幸存下來的守軍主力,一邊祈禱著還沒有撤回堡壘的弟兄們能大吉大利,一邊砸開永備工事中的所有物資儲備點。因為來的匆忙,大部分士兵彈藥都不齊備,軍官甚至沒有找到這些儲備點的鑰匙。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這些已經被孤立的堡壘工事群保留了強大的抵抗兵力,北方軍的前沿已經失守了,蘇俄紅軍的進攻部隊甚至可以長驅直入向比什凱克發起進攻了。

那一封電報救下了這些始終在堅持抵抗的士兵,也讓入侵的蘇俄紅軍從此吃盡了苦頭。

不僅如此,蘇俄紅軍空中力量更是大敗虧輸,始終沒有能夠掌握製空權,以至於讓北方軍的轟炸機部隊幾乎是肆無忌憚的在蘇俄紅軍地麵部隊上空投彈掃射空襲,嚴重遲滯了地麵進攻的速度,最終影響了戰局。

蘇俄紅軍大規模列裝的是伊-16戰鬥機,即使是剛投產的最新型號24型,其最高航速也不過是460千米每小時。和北方軍徹底換裝的Bf-109E戰鬥機最高航速570千米每小時相比,伊-16戰鬥機已經落後一個級別了,根本無力進行壓製。

事實上,不僅是最高航速的差距,就是機體結構和操縱難易上,伊-16戰鬥機也存在較大問題。伊-16戰鬥機在設計時,受到傳統思維的束縛,更像是一架雙翼機改裝成單翼機的結構,因此遠不如一開始就是單翼機結構設計的Bf-109戰鬥機先進。

這也是蘇俄紅軍一開始就準備進行空中突襲的緣由所在。

依據蘇俄紅軍空中突襲的理論,力求盡可能將北方軍的戰鬥機部隊消滅在機場跑道上,然後再利用數量優勢消滅殘存的北方軍空軍,用數量抵消質量的優勢,最終奪取製空權。

隻是突襲戰變成遭遇戰後,麵對蜂擁而至的Bf-109E戰鬥機,數量隻是略占優勢的伊-16戰鬥機即使用盡渾身解數也難以逃脫機毀人亡的厄運。

地麵BT-7快速坦克集群和T-26坦克集群,卷起漫天塵埃,引導著大批的跟隨步兵大舉進攻北方軍防線的時候,蘇俄紅軍的空中力量已經被驅散了。

蘇俄空軍為了這次進攻煞費苦心,至少調集了超過十個航空兵團的機群參與作戰,可惜被迅速集結了五個戰鬥機大隊的北方軍空軍打得落花流水。

也許是為了充分發揚蘇俄的強大威懾力,或者是政宣部門一貫的鼓勵特色,或者是起到一定的誤導迷惑作用,蘇俄紅軍的編製多是規模超大的,但是實際編列卻是始終未能滿編。

必然蘇俄空軍部隊,按照條令規定每個航空兵團擁有五個大隊,每個大隊下轄十五架戰鬥機,如果是轟炸機則改為十二架。從編製上看,蘇俄航空兵團至少是六七十架戰鬥機組成。但是實際從來無法滿編的現實,注定了蘇俄航空兵團真正的實力,也不過是三四十架戰鬥機罷了,隻不過類似於德國空軍編製的大隊而已。

參照德國空軍模式建立的北方軍空軍,一個航空兵團也就是聯隊級別,至少擁有三個大隊,而每個大隊又擁有三個中隊戰鬥機,加上大隊部備用的戰鬥機,聯隊擁有的戰鬥機數量一般都超過百架。

也就是說,蘇俄空軍的所謂大隊編製,隻不過是北方軍空軍的中隊編製而已。至於其上的蘇俄空軍航空兵團,根本不具備聯隊的實力,徒然是為了擴大其詞吧。

同時,因為長時期的肅反運動,蘇俄紅軍部隊中有經驗的軍官,絕大部分被大胡子成功的清洗掉了,蘇俄紅軍的技戰術水平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甚至反而是一落千丈。

缺乏足夠的軍官,也許也是蘇俄紅軍部隊滿員率極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能夠擔任高級軍官的,隻剩下那些沒有匹配高級職務的低級軍官了,根本不足以指揮過於龐大的作戰力量。

更明顯的就是技戰術問題了。除了用火力解決一切的大炮兵主義,還有用數量壓倒一切的人海戰術或者說大縱深戰術,蘇俄紅軍已經想不出還有其他能夠讓呆板而又龐大的軍隊運用自如的戰術了。

空軍更是如此。

北方軍空軍已經充實采用先進的雙機配合四機編組戰術,而蘇俄空軍卻開了倒車,反而使用一戰時期陳舊的三機編隊戰術。

呆滯的三機編隊,自然完全不是飛得更快、轉得更彎、火力更猛的雙機戰術對手。空有一定數量優勢的蘇俄空軍,戰損率卻四倍於北方軍空軍,喪失製空權也就在所難免了。

第一天瘋狂空戰的結果,北方軍用不超過四十架戰鬥機的損失,換取了蘇俄空軍上百架戰鬥機的損失,以及超過五十架蘇俄轟炸機被擊落的戰果。

隻不過一天不到的時間,楚河盆地戰區的蘇俄空軍戰鬥機數量優勢消失的一幹二淨,雙方都還剩下百餘架戰鬥機的規模,隻是技術性能明顯占優的北方軍戰鬥機部隊,事實上已經徹底掌控了製空權。

接下來,是對抗坦克集群突擊的Hs-123攻擊機開始發威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