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巳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顏之推《顏氏家訓》
白話
明曉六經要旨,涉略百家著作,就算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使社會風俗變得淳樸,也能學到一技之長,得以幫助自己。不能一輩子都依賴父親兄長,家鄉也可能遭遇戰亂而不能安定度日,一旦漂流離散,沒有人來庇護你,應當求助於自己。俗諺說的: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就是這個道理。容易學習而又可富貴的本事,再沒有能比過讀書的了。世人不管愚蠢還是聰明,都想見多識廣,但卻不肯讀書,這就像想要飽餐卻不做飯,想要暖身卻不裁衣一樣。那些讀書人,從伏羲、神農以來,在這世界上,共認識了多少人,見識了多少事,對一般人的成敗好惡,更不用說了,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瞞不過他們。
家訓史話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是林則徐的一句名言。
道光27年(1847年)正月,林則徐在西安的陝西巡撫衙署為三個兒子寫立分書,即《析產鬮書》,對家產進行了分析和處分。說自己為官三十餘年,沒有時間管理家業,房產隻值三萬兩銀子,每個兒子隻能分到價值一萬兩銀子的房產,現銀則無可分。林則徐的家產價值白銀三萬兩,比起入仕前確有增加,但在封疆大吏中不足以富足。他在分書中囑咐兒子:“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他還告誡:“凡我子孫,當念韓文公所雲‘辛勤有此,無迷厥初’ 之語(意思是講,要記住韓愈的話,辛勞勤儉,才掙下這份家產,不要迷惑心智,忘記當初的艱苦),倘因破蕩敗業,即非我子孫矣!”
古訓今鑒
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後輩自以為有萬貫家纏便可一勞永逸,可一旦災禍來臨,世道動蕩,沒有真材實料的隻能破敗。
中國古代諸多賢臣名將,不給子孫留錢財;世界上許多家世顯赫的富豪,不給自己的子女留下分文遺產,由他們自己白手起家,也正是印證了這個道理。我們在生活中,努力自力更生,才是正事。一味依賴父母,依仗他人的幫助,是不會成就大事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