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製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係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撚、幹燥,當綠茶炒製工藝掌握不當,如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長,或殺青後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撚,或揉撚後未及時烘幹炒幹,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後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製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曆史。
(2)黑茶的出現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製造始於明代中葉。明禦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由來和演變
唐、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采摘而成的茶,與後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現代白茶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是指幹茶表麵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後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於十六世紀。在茶葉製造發展過程中,發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撚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餘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後,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後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展將茶葉切碎加工的紅碎茶,我國於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製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於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製法,再紅茶製法,從而悟出了青茶製法。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在北宋,有的推定於清鹹豐年間,但都認為最早在福建創製。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現福建武夷岩茶的製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六)從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曆史。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嶽《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製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於製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製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由於製茶技術不斷改革,各類製茶機械相繼出現,先是小規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采用了機械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