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2)

四、君臣關係

君臣關係有狹義理解與廣義理解之分。狹義的理解單指君臣。這個範圍很小。孔子作為下大夫,官至司寇,可能有條件接觸國君,但就大多數人來講,不可能接觸這種關係。君臣關係還可以做廣義理解,即上下級關係,或者說領導與下屬關係。而這則是社會當中每一個人必須麵對的關係。上下級關係可以隨環境而發生改變。一個人在這種環境中可能是上級,而在另一個環境中就可能變成下級。人隻有正確處理與上下級的關係,才能夠在社會中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得到上級的信任,下級的擁護。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處理上下級關係的基本原則,即君禮臣忠。孔子是在魯定公向他討教時說提出這個原則的。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篇第三》)。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許多做領導的大呼小叫,頤指氣使,對下級動輒訓斥,認為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權威。其實,這是不懂得做領導訣竅。其實孔子早就提出了做領導的訣竅,那就是“君使臣以禮”。領導對下屬要以禮相待,要禮遇下屬,要給下屬以足夠的麵子。過去古代人在這一方麵是做得很好的。比如中國到處有所謂的點將台,拜將台。做國君的之所以花那麼大的氣力堆那個台子,目的隻有一個:禮遇下屬。那麼,做部屬的應當怎樣做呢?要“事君以忠”。三國的諸葛亮是這方麵的典範。諸葛亮對於劉家父子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領導盡“忠”,這是作為做下屬的本份。領導在選擇部下的時候有許多標準,一個主要的標準是看部屬是不是忠誠。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人的能力很強,可就是上不去。原因是因為這個人恃才傲物,對領導不忠或者忠得不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篇)?這“三省”當中最重要的省是“為人謀而不忠乎”。為人謀而忠才會取得別人的信任。做部屬的對領導不忠,很難取得領導的信任。

五、朋友關係

朋友關係是人生當中除了夫婦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上下級關係以外的最重要的關係。如果說,夫婦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君臣關係帶些必然性,個人無法選擇或者選擇的餘地很小的話,那麼朋友關係完全是一種個人化的行為。一個人選擇誰做朋友,不選擇誰做朋友完全是個人的事。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成為朋友,固然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信任。因此,朋友之間講究信,信是維持朋友關係的惟一紐帶。信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說話算數。“信近於義,言可複也”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信的另一層含義是信任。兩個人隻有相互信任了,才可以做朋友。信任從哪來?還是從說話算數開始。

朋友之間不能吹,不能誇,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芝麻說成西瓜,更不能西瓜說成冬瓜。還有,答應朋友的事一定辦,辦不了的事千萬不要許諾。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領導告訴我,諾言即債務。我覺得這話講得極好。“君子欲敏於行而訥於言”,朋友間講究少說多做。靠行動而不是靠言辭去爭取朋友,維持朋友關係,這是與朋友相交最好的方法。除此之外,別無他門。

六、社會成員間的關係

上麵談到的關係都是一些直接的關係,是一個人必須麵對的關係。其實,人與人之間還有一種關係,就是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往往有這種關係,一個人可能與另一個人並不認識,但在特定條件下,這個人可能與另一個人發生某種形式的關係。人作為社會成員當中的一個分子,必須擔負起一個社會成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孔子提出了處理這種關係的具體原則。這個原則叫做“義”。比如說,你走在大街上,發現一個人正在搶劫,那麼這個時候,你應當挺身而出,去製止這種行為。這個時候,你的所作所為,就是盡了一個社會成員在這種情況下應盡的責任,這就叫做見義勇為。孔子講,“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篇第二》)。在古代,義者,宜也,“宜”就是應當做的事,就是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應盡的義務。孔子很看不起見義不為的人,認為那是懦夫行為。所以一個人在社會當中,千萬不能逃脫自己的責任。

§§§(二)人際關係的第一要素

先做個小測驗--你是人際關係高手嗎?

無論你自認在人際關係這個領域上堪稱"新秀"或"老手",多少還是會有改進的餘地。通過以下這詳細的體檢,你將清楚的得知自己在人際關係的學理、應用技巧,以及態度的認知上分別可以找多少分。如果你已經相當進入情況,這項體驗可以讓你加深印象;倘若體檢結果不甚理想,你也依然能發掘出症結所在,依照書中的指示來改進。

怎麼做體檢呢?很簡單,請老老實實的回答下列這55項敘述,判斷你在日常生活中對每一項情況的認知或實踐程度。評分方式為:

絕無此事=1分

偶爾為之=2分

通常如此=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