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語言能力是重要的生存能力
不論你是政府官員、大學學者,還是律師、法官,大家所表現的能力最後都歸結於駕馭語言的能力。在北大有太多傑出的學者,但是真正的社會科學學者到最後就是語言哲學的內容,不論是研究經濟學、法學、還是政治學,幾乎所有的爭論都來源於對語言定義的歧義。真正的大家寫東西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寫什麼、用什麼語言形式來駕馭這個問題。而在普通人的世界裏,不論是從事領導、管理還是推銷,語言能力都是最重要的能力。
六、語言是人的表征
美國魏特利博士寫的《成功心理學》中有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讓年輕人成不了氣候的,莫過於玩世不恭的態度。”你如果玩世不恭,就看什麼都不對,你罵市政府不對、北京不對、誰都不對,你這樣說話,就意味著你這樣思考。中國人有句俗話:“這個人刀子嘴豆腐心,是個好人!”好人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是普通人的概念。人千差萬別最後表現在思維上,外化表現在語言上。一個大度謙和的人肯定在語言上表現得非常謙和得體,而一個玩世不恭、語言尖刻的人亦表明思維方式就是這個樣子,進而表明人也是尖酸刻薄的。
溝通受阻的世界
一、世界上誤解是常態,理解是特例
比如,A的腦海中有一個意思,他用語言方式把它描述出來,B通過聲音接收到了這個詞語後便在自己腦海中把這些詞彙通過自己對這些詞彙的定義組合加工成自己的意思。A的意思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可能由於對詞彙的不同定義和使用能力限製,已經發生了扭曲,B在接收的過程中又發生了第二次刪減和扭曲,然後組合成他認為的意思,此時,可能已經把A的意思給完全歪曲變形了。現實中,對每個詞的定義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溝通受阻來自語言的歧意性、模糊性,而每一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生存的閱曆來對語言進行聯想,賦以意義。這就是產生模糊、籠統以及溝通上受阻的學理原因。使用相同的詞彙,但可能賦予的意義完全不同,這便使這個世界上到處充滿了誤解。
二、世界上充滿了自以為是的人們
什麼叫自以為是呢?就是自己認為正確。在表述一件事情時,我們是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著在語言上,認為“這個意思”原本就是這個樣子。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當你用語言表述事情時,誤把語言當作了事情本身,把語言本身當作客觀真理。所以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絕對不能把對方的“話”當作事情本身,而是要弄清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事情本身得經過仔細求證方可得知。
三、想當然的溝通者到處都是
我們自以為把事情說清楚了,但對方聽到的根本不是你所說的意思。作為聽者我們認為自己聽來的意思千真萬確就是對方的意思,事實上,我們很可能將以自己對詞彙的定義組合成的意思就認為是對方的意思,這是地道的武斷和強權。
有個人很窮,一次人家請他去吃飯,他就拚命地吃,到散席的時候,他的腰已經彎不下了,他隻能直挺著肚子往家走,不料一陣風把他的帽子刮到了地上,他怎麼也揀不到,隻好踢著帽子往前走。這時,迎麵過來一個孕婦,這人趕緊走到孕婦跟前說:“大姐,請你幫我把這個帽子撿起來好嗎!”孕婦很生氣,又不好發作,於是,就用手指指自己的肚子,示意自己不能給他撿帽子,男人恍然大悟:“哇!大姐,原來你也去赴宴了。”這種所謂的“將心比心”是產生誤解的根源之一。
四、語言是人類的囚籠
這是維特根斯坦最著名的命題,“地圖從來就不是真實的疆域。”地圖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實的疆域是有差別的。用這句話作比喻來表達一個思想——語言從來就不是真實的事物,它是人通過思維的形式對真實事物的一種描述,而這種描述常常是不準確的。我們彼此之間的誤解隔閡是通過語言形成的,語言構築了人與人之間的樊籬,語言也構成了人類的囚籠。許多學者終生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語言所造成的障礙消除。維特根斯坦給哲學下了個基本定義:“哲學的總體任務是通過掃除語言的霧障,看出事情的全麵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