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不善於交往的三種心態
怕被拒絕
這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以不安全感為主要感受的、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際交往模式。有這種感受的人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處處怕被別人傷害,在人際交往中表現退縮。但是他們並不是不願意與人交往,而是擔心自己與人交往時,別人不理睬怎麼辦、別人不熱情怎麼辦,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閉自己吧。於是,他會采取一種妥協的處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縮。
另一種人際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現形式是認為世人都很狡猾,擔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騙。這類人總是不信任別人,感到社會複雜、人心難測,自己不像別人那樣狡猾,怕吃虧。與同性交往時,總是在想別人是不是想從我這裏得到些什麼,與異性交往時,又在想別人對我有什麼企圖等。
不會說“不”
這類人常以奉獻者角色與人交往。他們一般認為,別人必須得到我的幫助,在與人交往時我必須做出犧牲,以使別人歡愉。他們絕對尊崇法律和社會道德,就是一般的社會習慣也不敢違反。這類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向周圍或社會說過“不”,別人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讓你先打好了,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反抗與對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時的心理需求很容易獲得滿足,隻要得一聲誇獎,什麼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同樣以這種幼稚的心理參與社會,顯然會形成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他們往往會行善舉而期望有所回報,當善舉無回報時,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不能沒有依靠
眾所周知,人際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為收益為前提的,而有些人卻過多地依賴他人,以致成為別人的負擔。
有些人可能對某一個人很依賴,也可能非選擇性地依賴任意一個人。他過分信賴依賴對象,凡事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從所依賴的對象身上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持與庇護,而自己卻從來沒有給對方些許的心理支持。如果他隻依賴某一個人,就會既不願意也不允許對方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惟恐自己被拋棄。這種關係的結果是使被依附對象有一種束縛感,甚至會成為一種負擔,並且產生一種想擺脫這種關係的強烈願望,最終導致親密關係的破裂,而許多心理脆弱者難以承受這種打擊,出現心理衝突。
與人交往是個實際體驗的過程。如果您有以上這些問題,不妨找心理治療師,從醫患交往開始,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
§§§(七)處理與同事的摩擦
工作日趨繁忙,如果和同事相處融洽,一整天心情舒暢,工作也有熱情;反之,摩擦頻頻,讓人如坐針氈,那可夠心累了。如何與同事相處,給您支三招。
第一招大方相處少打算盤
大事不糊塗,小事也精明,甚至事事都精打細算絕不吃虧,這樣的“能人”有誰還敢與之為伍?和同事相處最忌諱斤斤計較,何必為一點小損失而耿耿於懷,甚至撕破臉理論毀了同事關係。
民席女士就被同事的一句質問搞得哭笑不得,一次部門AA製聚餐,幾位同事搭了單位一個小夥兒的順車,沒想到月底的時候,此人竟拿著油費單子找到“聚餐總財務”席女士,鄭重要求報銷,“隻用了半升油,花費不過三塊錢,他卻惦記了這麼久,也太精明了。”
忠告:吃小虧贏大義,寬仁大度、大智若愚的朋友更有人緣。
第二招厚道待人別使絆子
日常工作中,明知這個活兒很棘手,卻要推給他人,市民周先生就掉進了“前輩”設的套兒,“公司本來把一個項目分配給了一位‘元老級’的工程師,但他接手後發現難度很大,竟給領導說‘小周資質高,給他個機會多鍛煉鍛煉’,就這樣把這個包袱甩給了我,做不好會被辭退的!”碰到這樣“提攜”後輩的老師,周先生敢怒不敢言。
忠告:自私、偽善的人終會被孤立,做人要厚道,誰會不喜歡真誠友善的同事?
第三招麵對傳言坦然冷靜
單位裏散布傳言的“大嘴巴”自然不受人歡迎,但如若聽說有人中傷或誹謗自己該咋辦?市民劉女士的反應是暴跳如雷,最終發現是一場誤會,她對自己的不冷靜感到後悔。“那天一位女同事跟我‘咬耳根兒’,說某同事散布我的晉升是走了後門,我一聽完就氣得找那人吵架。”經過對質,劉女士發現冤枉了那位同事,而對方的一句“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回敬讓她臊紅了臉。
忠告:傳言猶如破壞同事關係的毒藥,聽到後,理當避免“二次傳播”,冷靜坦然的表現能顯示您的風度,將更受人敬重。
§§§(八)成功交際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