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和外門的道袍大同小異,隻是袖口多了一道金線,代表著內門弟子的身份;書的名字叫《聶子曰》,是後人記述的宗門創始人聶羽的言論,他的很多主張都作為宗門的宗旨被奉行;丹藥是一瓶辟穀丹,據嶽廣所說,本來內門的弟子普遍發放的是淬元丹,但逆風的情形比較特殊,於是換成了價值相近的辟穀丹;至於三枚靈石,則是內門弟子的福利,在外門,每三個月才有一枚靈石的供給。
逆風隨意地看了一眼,並沒把靈石放在心上。不要以為逆風一介凡人之軀就會過得有多困頓,相反,為了開辟出一條修煉的方法,逆風已經消耗了數以百計的靈石,而在外門的最後兩年,他還真的沒為靈石發愁過。
這世界上,沒有人會平白地送靈石給你,即使你帥的掉渣,也沒有人會無端地把你當菩薩供著,即使你富得流油,然而在外門,逆風就被眾位弟子當菩薩供著,還隔三差五地送來靈石。
逆風斂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講法”。講法是外門的常例,每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都會有內門的弟子到外門講法,對外門弟子的修行加以指點,這是促進外門成長,增加其對宗門歸屬感的重要手段。到外門講法的修士,有的是學有所長的築基修士,有的是金丹長老,偶爾還有元嬰期的大能,一般來說,他們的底蘊足夠為煉氣期的外門弟子解惑了,不過,也隻是“一般來說”。
一個四係雜靈根的修士如何達到地靈根、甚至天靈根一樣的修煉速度?一個五係偽靈根的修士怎麼做才能在壽元耗盡之前成功築基?類似的問題足可以難住一個元嬰期的老怪和他的數十個同級別親戚、好友和仇敵,因為,在修真界,一個修士的成就總是繞不過資質這一關,然而,萬事總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逆風。
要想在絕境中開辟出一條生路,總要搞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在進入永晝仙門之前,逆風就知道自己沒有修煉的資質,所以,逆風要求袁一(元宜在俗世中的化名)老頭將自己安排進了藏書閣。
外門三年,逆風將藏書閣的大小典籍通讀了一遍。與別人不同的是,他並不是一味的接受——事實上他也不能接受,接受了這些就意味著放棄修煉——在這些典籍的基礎上,逆風追根究底研究修真界沒人認真解釋過的概念,然後根據自己的猜想去驗證,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係。
逆風把這套體係命名為《非我經》。在修真界,敢用“經”、“典”作名的,都是流傳萬古而不朽的神作,然而一個不能修煉的凡人卻將自己猜想的修煉之法以“經”命名,不知道是自信,還是狂妄。
“我”,父精母血而生,食穀餐肉而長,身體發膚,皆為外取,故,肉身非我!
“我”,咀草木之靈萃、汲日月之精華,呼吸吐納,如梭絞緯,故,真元非我!
“我”,登高望遠而誌移,幽暗昏惑而意失,今是昨非,未有已時,故,意誌非我!
本我非“我”,在我非“我”,道我非“我”,然則何處有真“我”?
咄!三我固非我,三我亦皆我!
快哉!我於非我中,得見真我!
......
以上便是《非我經》的總綱,與傳統的修真體係有很大的不同。
傳統的修真體係修行的是“炁”。炁是彌散在天地間的各種能量,通俗的說法就是靈氣。修士吐納靈氣,並象梭子纏線一樣一點點壯大自己體內的炁,從而量變引起質變,生命形態不斷躍進。在這個煉化靈氣的基礎上,也就出現了修為層次的劃分:煉氣、築基、結丹、元嬰、化神。
但是逆風卻在《非我經》中將修行分為了三個並行的體係:淬體、煉氣、修神,並將每個體係都劃分了新的層次。煉氣,分為煉氣、凝元、結丹、元嬰、法相;淬體,有淬體、築基、凝核、重胎、歸真;修神,有修神、衍識、束念、生魂、化神。也就是說,逆風認為,築基應歸於淬體,化神要先修神,這個觀點先不論對錯,卻與修真界築基難、化神難的現狀暗合。
此外,《非我經》中還解釋了很多曾經語焉不詳的概念,比如丹田。常說丹田在臍下三寸,破口肚子看看,臍下三寸就是腸子,一定找不到“丹田”,但每個人——即使是凡人——又都能感受到“丹田”所在,所以,不能說丹田不存在。逆風的解釋是丹田和肉身不在同一個位麵上,《非我經》將丹田所在的位麵命名為鏡像位麵。鏡像位麵就象人的影子一樣,始終和肉身在平行移動,鏡像位麵和肉身的溝通渠道以及感應距離是個人修煉資質的標準之二——根與骨,根就是靈根,骨就是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