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2 / 2)

漢末,黃巾起義,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恰巧諸葛亮不在家,張飛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並且說明了想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或許隻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番,說服了關羽張飛第三次拜訪諸葛亮。他們到達諸葛亮住處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為天下民眾做事,而且如此誠懇地請他幫助,最終決定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簡評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97.南橘北枳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得知這個消息後,對左右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能言善辯的人,如今來到我們國家,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麼辦法好?"

有個大臣獻計說:“他來了以後,就綁一個人從大王麵前走過。大王問:'他是哪裏的人?'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再問:'他犯了什麼罪?'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的罪。'"楚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

晏嬰來到楚國,楚王用酒招待他。賓主正喝到興頭上,兩名小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麵前。

楚王故意問:"這捆著的是個什麼人?"

小吏回答:"是個齊國人。因為盜竊犯了罪。"

楚王轉過頭來望著晏嬰說:"齊國人生來就喜歡偷盜嗎?"

晏子離開座位,走到楚王麵前,回答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果實就成為橘子,如果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會結出枳子。橘子和枳子,葉子差不多,但果實的味道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水土不同啊。現在捉到的這個人,生活在齊國的時候,並沒有盜竊的行為,來到楚國以後卻偷盜起來,難道是因為楚國的水土容易使人變成小偷嗎?"

楚王聽了,尷尬地笑著說:"有才的人是不可戲弄呀!我反而是自討沒趣了。"

簡評

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良好的環境可以讓人學好,不好的環境可以使人變壞。學習的時候也要注意環境對人的影響。孟母三遷,隻為擇鄰而居。我們自己求知的過程中也要多和有真才實學的人交往,久而久之則會受到影響。

§§98.囫圇吞棗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去思考書中書中的內容和道理,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

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愛讀文章的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危險!”

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俯後仰。

簡評

囫圇吞棗比喻學習上不求甚解,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多指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所以學習是要懂得知識的意思和含義,分析其中道理。不求甚解,對知識的理解不夠則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會充分。告誡求知的人們要“細嚼慢咽”,充分“消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