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元再好看,也不如一百元招人喜歡(1 / 2)

五十元再好看,也不如一百元招人喜歡

聽過這樣一個段子:市政協會議散會,幾個身價超十億的老板去打牌,某超市連鎖企業的老板同為身家過億的政協委員,和他們一起開過幾次會,也提出去一起玩。煤老板們麵麵相覷,最後還是首富張嘴說話了:“我們哥幾個一起玩,是因為我們都有產業,你一個開小賣店的跟著我們湊什麼熱鬧?”然後在凜冽的秋風中,超市企業老板悻悻地回家了??

我又想起來另一個故事。某哥經常炫耀他跟某女神關係多熟,講述他們共事的點點滴滴,還把對方設置為特別好友,描述很是親密。我們都感歎“哇噻,好牛的感覺”。隻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此女神和他在網絡上有過互動。我們平時出來吃飯K歌都希望此哥能夠安排這位女神出席一下,讓我們認識認識,但是他也從來沒有邀請過。後來我終於在網上見到了女神給這哥們的一次回複:請你以後不要再騷擾我??

還有一哥們,平時如花蝴蝶一樣,翩躚於各大飯局,號稱朋友無數。浙江電視台“愛情連連看”劇組求助他幫忙組織戶外活動,需要一批外場觀眾。這哥們心想平時朋友那麼多,找幾十個朋友做觀眾算什麼,一口應承下來。然後當天上午群發消息給很多人,大意是“是我的朋友你就來”。結果到了錄播時間,攝像機等等全上,結果來的人寥寥無幾。至於他打包票會來參加節目而且“跟他很鐵”的牛人,則一個都沒有來??

“人脈”雲雲,不外如是。真正跟你鐵的就那麼幾個老兄弟。而讓很多人引以為榮的在開會、飯局、酒桌、夜宵、散夥飯、KTV、桑拿房等社交場所開拓的各種“人脈”,都是不靠譜的。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人脈不人脈,全拚綜合實力。對於弱者來說,一些所謂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社會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圓錐的高上麵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麵圓的半徑。隻要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觸別的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會更短。如果你所處的位置太低了,你就會跟別的領域的人的接觸距離很大。如果你想接觸到更多的領域的更多牛人,你需要向上爬,因為這一方麵會保證你希望接觸到的牛人的質量足夠高,同時能夠讓你在接觸牛人的過程中耗費的經曆相對小——你的水平高了,你接觸同等水平的牛人的難度也就低了。

集中精力在圓錐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個低層次追求接觸麵的廣度有效果且有效率得多。三流的投行員工認識三流的演員不太容易,但是投行老總和大明星就可以出雙入對。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略大,但是院士沒事就會跟省長交流交流,喝一杯茶。如果你是一位IT界的大佬,你很容易接觸到時尚圈最前沿的創意總監;但如果你是普通程序員,你對時尚圈最多的接觸就是一個三線模特的朋友圈或者街邊的一兩本雜誌。比起你勞心勞力四處奔波時裝發布會,倒不如想辦法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IT公司,這樣有效率且更有效果。

想想齊天大聖孫悟空吧。當他隻是一隻普通猴子的時候,他最常接觸到的就是一堆猴子。當他學會了一身法術之後,他就可以跟牛魔王等黑道大哥平起平坐,還可以跟龍王呼來喝去搶寶貝。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前,連個戰五渣的巨靈神都不把他放在眼裏;大鬧天宮之後,天庭總參謀長托塔天王都對他畢恭畢敬。到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隻能跪拜求保佑,等成了鬥戰勝佛之後,那完全就是哥們,西方極樂世界呼朋引伴手到擒來。這個潑猴的成長曆史告訴我們,走向更強,才會有更好的人脈。

所以,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你接觸範圍的廣袤與否,而是你自身的實力水平。你認識多少人沒有意義,能號召多少人才有意義。不是說我每天又認識了誰,跟某某名人一起吃了一頓飯,哪個女神把微信號給我了我就和他們建立了友誼關係或者形成了新的人脈資源。問題的關鍵是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水平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高度,即便是不同的領域,也可以肩膀對著肩膀來對話——他是投行MD,我是政府副市長,他是大學副院長,我是電影大導演等等。

圈子內外不重要,實力高低才重要。即便我們和大神處於同一個圈子——IT圈、娛樂圈、投資圈、學術圈等等——經常一起開會,出席活動,我們還是沒有機會跟他們形成真正的友誼,建立穩定聯係,遑論“人脈資源”。原因就是大神隻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神,我們還處於大神的俯瞰視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