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可·波羅的喀什葛爾
(1)喀什葛爾
喀什葛爾昔是一國,今日隸屬大汗。居民信奉摩訶末。境內有環以城垣之城村不少,然最大而最麗者,即是喀什葛爾本城。此城亦在東方及東北方之間,居民為工匠商賈。有甚美之園林,有葡萄園,有大產業,出產棉花甚饒。有不少商人由此地出發,經行世界貿易商貨。居民甚吝嗇窘苦,飲食甚劣。此地有不少聶思脫裏派之基督教徒,有其本教教堂。國人自有其語言。地廣五日程。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終於我們到達一個叫喀什噶爾的地方(即喀什),據說這裏從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現在隸屬於大汗的版圖。居民信奉回教。這個省十分遼闊,有許多市鎮和城堡,喀什噶爾是其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居民的語言是他們所特有的。他們以商業和製造業為生,棉織業尤其發達。他們有美麗的花園、果園、葡萄園,棉花、亞麻和大麻的產量都十分豐富,國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實際上,該國的居民是一群汙穢而可憐的人,食品粗糙不堪,飲料質量尤其低下,居民除回教徒外,還有一些聶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他們按自己的法律生活,並有自己的教堂。全省的麵積為五日的路程。
(2)絲路重鎮
正是因為馬可·波羅的商人身份,因此他每到一地,定然會觀察到當地的物產資源和交易市場。 按照遊記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出昔日喀什還是比較繁華的地方,不僅地域遼闊,而且商業繁榮,尤其是棉麻葡萄等的種植非常好。
喀什在帕米爾高原以東,喀什古稱“疏勒”,近代也稱“喀什噶爾”,它是《馬可·波羅遊記》中提到的第一個中國城市,以上所選遊記中的記述文字雖短,但我們可以看出馬可·波羅此段遊記有著驚人的概括力。
喀什東部是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但是因為喀什地處天山南麓,這裏有數條河流從諸山順流而下,灌溉成為平原,因此喀什地區相比附近其他地區可謂豐饒。
“絲綢之路”,南北兩道在喀什這裏彙合成一點,幾乎所有經行此路的商賈都要在此停留貿易,所以這裏也是西方宗教文化進入中國的門戶地帶。馬可·波羅提到喀什噶爾城,有基督教堂,這在今天已經無址考證,但是伊斯蘭教遍及新疆地區之前,這裏曾經是佛教盛行的地方,然而近代的考古學者卻沒有發現過任何有關佛教文化的遺跡。日本著名的西域探險者橘瑞超在他的書中曾經推測認為,今天的喀什城也許並不是喀什的原址,而最古老的疏勒國中心似乎應該在著名的莫爾佛塔附近。
①莫爾佛塔
莫爾佛塔是今天喀什地區留存極少的佛教遺跡代表,這座佛塔屬於唐代,現在赫然聳立在一條古河道旁,從今天這座佛塔的外形看,這裏是一個規模相當宏大的寺院,。佛塔背靠古瑪塔格山,麵向恰克瑪克河,在喀什市東北約30公裏處的一座沙丘上。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
莫爾佛塔
莫爾佛塔氣勢雄偉壯觀,塔高約13米,是古代佛寺遺跡之一。它由卵圓形的塔身和覆鬥形的高台構成,塔身用麥草調和黃土脫出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成,有3層方座,一層比一層小。第三層方座上是一圓柱形的“腰”,“腰”的上麵立有卵圓形的大頂。塔體中空,上部可見攀登的踏腳坑。頂上有圓孔。大塔旁邊有一座巨大高台,如倒置的大鬥,底大頂小,底麵長25米,寬23.6米;平頂,頂部長14.2米,寬12.5米;台身高7米。它是這組佛寺的中心建築,是專門用來供佛的。現在寺內牆壁龕內的佛像雖已蕩然無存,但供佛的龕的痕跡仍然依稀可辨。莫爾佛塔東南部有一組僧房遺址,坡下的沙地上有一排古代坎兒井,約1公裏長,是當年寺僧的水源。10世紀初伊斯蘭教正式傳入喀什噶爾後,莫爾佛塔寺院在戰火中消失。
②石頭城
到喀什,馬可·波羅一行走的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上的重要地點有一處是喀什庫爾幹的石頭城。它位於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城北側不足百米處,是新疆境內古絲道上一個著名的古城遺址。這裏是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彙點,喀什、莎車、英吉沙及葉城通往帕米爾高原的通道都在此地彙合。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的城垣,隔牆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裏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後,這裏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廓;光緒28年,清政府在此建立蒲犁廳,在舊城堡南麵興建了新城鎮,這座石頭城遂被廢棄。
塔什庫爾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石頭城”。塔什庫爾幹石頭城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石頭城之一。 城堡建在縣城東北的一個高土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從塔什庫爾幹縣城的大路一直向前,不多時就可看到它的雄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