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的甘肅行1(1 / 2)

(1)在敦煌尋找古文明

馬可·波羅一家進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就是今天甘肅敦煌。

此城隸屬大汗,全州名唐古多州,居民多是偶像教徒,然已稍有聶思脫裏派之基督教徒若幹,並有回教徒。其偶像教徒自有其語言,城在東方及東北方之間。居民侍土產之麥為食。境內有廟寺不少,其中布滿種種偶像,居民虔誠大禮供奉。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這裏隸屬於大汗的統治,是唐古多省的一部分,人民是偶像崇拜者。他們中有土庫曼人,少數是聶斯脫利教派和回教徒。那些偶像崇拜者有自己特殊的語言。這個城市位於東與東北之間。居民不從事商業,而主要從事農耕,此處盛產小麥。

城中有許多寺院,寺中供奉著各種各樣的偶像。居民對這些偶像十分虔誠,常常祭以牲畜。

從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可·波羅的描述關於寺廟和各種偶像的記述都是正確的。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就在沙州附近。

《馬可·波羅遊記》中所說的偶像崇拜者就是佛教信徒,在《馬可·波羅遊記》馮承鈞譯本中翻譯為偶像崇拜是因為按照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的描寫,馬可·波羅所見到的佛教相關的寺院等都是有雕像,也就是佛像,於是直接記述為偶像。

在敦煌,馬可·波羅說到“偶像“一點也不稀奇,敦煌絕對是這條路上最亮一筆。這裏的佛教文化,敦煌飛天聞名世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陽關、玉門關,這些浪漫而富有蒼涼色彩的地方在敦煌會聚。

①東方盧浮宮——莫高窟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被唐朝人讚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征。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3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

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②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