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臨清
(1)馬可·波羅的強格裏城
強格裏是契丹向南之一城,隸屬大汗,居民是偶像教徒,使用紙幣。此城附近有一寬大之河,其運赴上下流之商貨,有絲及香料不少,並有其他物產及貴重貨品甚多。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臨清也是契丹的一個城市,位於南方,隸屬大汗。居民同樣使用大汗的紙幣。這個城市附近有一條很寬的河,船隻往來運送商貨,主要是絲綢和香料,其他貨物運輸和交易的物產很多,其中貴重物品為數不少。
(2)運河名城——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雖不是大的城市,但是在山東這個承載著幾千年文化曆史的省份,去臨清,一定不能錯過的是京杭大運河的風采。臨清運河鈔關就是在城區內運河旁邊設置的古代征稅關卡。因為規定以鈔納稅,也就是以紙幣納稅﹐所以稱之為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位於臨清市城區內運河旁,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設於運河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也是目前僅存的一處運河鈔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運河鈔關始設於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臨清鈔關升為戶部榷稅分司,由戶部直控督
理關稅,下設五處分關,直控督理關稅。萬曆年間征收稅銀八萬三千餘兩,多於京師崇文門稅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
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為一組建築群,自運河而西依次為河口正關、閱貨廳、“國計民生”坊、關堞、儀門、正堂等。南北三進院落,置設穿廳、船料房、鼓鑄坊等,占地四萬平方米 ,廳堂坊舍室四百餘間。占地東西長130米 ,南北寬96米 。現存兩進院落,前院為公署辦公區,後院為倉儲區,南部住宅區現大部分成為民居。主要古建築為儀門、南、北穿廳、科房、船料房等80餘間,麵積六千餘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鈔關官員住宅若幹,保存較好。建築大都為硬山建築,青色灰瓦屋麵。
臨清運河鈔關是目前全國僅存的運河鈔關,對研究當時的曆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城市發展均具重要價值,是研究漕運曆史、封建社會經濟關係、社會形態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它還是明代萬曆年間王朝佐反稅監鬥爭的曆史見證,也是著名《金瓶梅》一書中多次描寫的一處重要史跡。
2、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濟寧
(1)馬可·波羅的新州馬頭
馬可·波羅從臨清出發,繼續向南,到中定府城,就是今日山東東平縣附近。介紹了東平的物產,有園林很美並且商業發達。從東平繼續前行,到達山東濟寧。譯為新州馬頭。
騎行三日畢,抵一貴城名稱新州馬頭,頗富麗,工商茂盛。居民是偶像教徒,為大汗居民,使用紙幣。有一河流,彼等因獲大利,茲請言其故。
此河來自南方,流至此新州馬頭城,城民析此河流為二,半東流,半西流,使其一注蠻子之地,一注契丹之地。此城船舶之眾,未聞未見者,絕不信其有之。
——摘自《馬可·波羅行紀》馮承鈞 譯
約三日路程便抵達濟寧,這是一個雄偉美麗的大城,商品與手工藝製品特別豐富。所有居民都是偶像崇拜者,是大汗的百姓,使用紙幣。城的南端有一條很深的大河經過,居民將它分成兩個支流(運河),一支向東流,流經契丹省,一支向西流,經過蠻子省。河中航行的船舶,數量之多,幾乎令人不敢相信。這條河正好供兩個省區航運,河中的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的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
(2)古運河與孔孟之鄉
關於濟寧的描述,馬可·波羅認為是美麗而豐富的。其中還說到了運河。可見馬可·波羅此行中,運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濟寧素有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的稱號。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曆史文化悠久,是東方文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動蹤跡,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少昊、少康帝均出生於濟寧;春秋戰國時期,被後世尊稱為中國曆史上五大聖人的“至聖孔子、亞聖孟子、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都誕生在這裏。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都在濟寧留有足跡。元明清三朝在濟寧設立河漕衙門,乾隆等帝王到這裏駐足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