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印度半島的魅力 (一)皇帝(1 / 3)

馬可·波羅的多種描述,一時之間是無法講完的,現在我們先將第二章作個結束,然後再開始新的一章,描寫印度的國家和省份,並把它們分成大印度、小印度和中印度。因為大汗曾有許多事務讓馬可·波羅經辦,所以這些地方他都去過,後來又和父親、叔父一起陪伴阿魯渾的王後回國再次來到此地,並從這裏順路返回了家鄉。

1.馬可·波羅的印度行

(1)馬可波羅的德裏王國

離開科馬利省,向西走三百英裏,到達德裏王國。這個王國有自己的君主和特殊的語言,它並不向任何國家納貢。人民崇拜偶像。國內沒有停船的港灣,但有一條大河,船舶可安全出入。這個國家出產大量的胡椒和薑,還有許多其他的香料。

——摘自《馬可·波羅遊記》梁智生 譯

在馬可·波羅到達印度尼西亞之後,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提到了一種特殊的產物,就是香料。胡椒、薑等。今日在我們看來特別尋常的食物調料,在那時候會引起戰爭,引起貿易爭鬥。比如麥哲倫當初航行在印度洋地區,在一定意義上是“香料之航”。香料傳到歐洲,極大地刺激了原本平淡的歐洲人的味蕾,他們迫不及待地向更方便、更多量獲得這種食物珍寶。但是因為馬六甲海峽等地域限製,香料貿易一直被阿拉伯人壟斷,加上阿拉伯地區船舶業及航海業也就越來越發達。為打破壟斷,麥哲倫航行到這個地區。

馬可·波羅估計不能想象他在遊記中描述的這種小小的香料竟然成為全世界征求的珍寶。

(2)充滿禪意的德裏

印度前首都德裏分為舊德裏和新德裏兩部分,身為印度第三大城市的德裏,是印度的首都所在,城區又可分曆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舊城區目前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跡,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征。新德裏位於德裏南部,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始建於1911年2月。

作為古印度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Gais)古老貿易路線的主要城市,德裏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眾多的古跡、遺跡和遺址。舊城區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後新德裏成為聯邦首都,自此德裏漸漸發展為大都會,彙集印度各族人民。

①蓮花廟

蓮花廟位於德裏的東南部,是一座風格別致的建築,它既不同於印度教廟,也不同於伊斯蘭教清真寺,甚至同印度其他比較大的教派的教廟也無一點相像。它建成於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廟。蓮花廟的外貌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蓮花廟”。它高34.27米,底坐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座邊上有9個連環的清水池,拱托著這巨大的“蓮花”。德裏蓮花廟的形狀之所以采自蓮花,與印度的曆史有一定關係。

印度德裏 蓮花廟

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為神物,在當代印度人心目中又貴為國花,所以這座廟宇一建成就備受印度人的喜愛。蓮花廟的內部設置十分簡單,隻是一個高大空闊的聖殿既無神像,也無雕刻、壁畫等裝飾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著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長椅。白色是該廟最主要的色調。進廟的教徙以及參觀的人也不需進行什麼特殊的儀式,隻要脫鞋進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後沉思默禱就行。蓮花廟的周圍是一大片碧綠碧綠的草坪,其間點綴著一簇簇花木。

②賈瑪清真寺

賈瑪清真寺,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在阿拉伯,後來傳入印度,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位於舊德裏東北角的賈瑪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賈瑪”的意思是“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 賈瑪清真寺由夏傑罕帝王組織龐大的工匠群建成,1650年動工,5000多名工人前後共建了6年時間,耗資100萬盧比。這座清真寺高大而莊嚴,建築在一座岩石小山的高台上,距離地麵大約有9米,遠遠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圓頂和兩支高聳的尖塔,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雄偉壯麗。它有三個大門可以通向寺的主體,其中最大的是東麵的大門,它專供帝王進出。寺頂部有三座白色大理石穹形圓頂,上麵點綴著鍍金圓釘和黑色大理石條帶,在藍天下顯得分外皎潔。南北兩支高聳的尖塔名宣禮塔,用紅色沙石和白色大理石交錯砌成,塔內有130級台階,遊人可登上塔頂,觀看舊德裏的鬧市景觀。 賈瑪清真寺被稱為“建築奇跡”,全寺沒有使用木料,地麵、牆壁、頂棚都采用了精工細雕的白石,用鉛灌封,十分堅固。寺院所用的石料選材極為嚴格,顏色配搭很講究,在通體潔白的大理石之中,又雜以黑大理石條紋,黑白相間,優美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