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已經成為近年來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熱門話題。我國養生學苑囿,奇花異草,玉樹瓊枝,不僅品種繁多,而且姿態各異,其中佛家與養生更是其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關於養生,佛家文化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佛家對養生更是具有獨特的見解和精彩的論述。另外,佛法修習的具體內容,也讓修煉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健康的身心。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學習一下佛家養生的要旨。
佛門僧侶,常被稱為“苦行僧”,他們雖然生活簡單樸素,長壽者卻比比皆是。在中外曆史上都可以找到佛門弟子長壽的例子。如近代高僧虛雲禪師可以說是一個苦行僧,一生坐禪,修廟不輟,活了119歲。中國當代著名的得道高僧離欲上人,一生建寺弘法,化度甚眾,活了107歲。安嶽的禪莊法師活了100歲。仍然健在的佛智老法師也有100餘歲了……
從這些高僧長壽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佛家養生必要其獨到之處。有人曾專門對曆史上的皇帝與曆代高僧做了比較。發現曆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遠低於高僧的平均年齡。為什麼長壽的不是那些生活富裕或者處於優越自然條件中的人,而是過著清心寡欲生活的佛教徒呢?這是因為,養生的目的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這兩個方麵,而佛教的一切修證行為恰恰就包含了這兩方麵的內容。
我們在寺院看到的佛像或菩薩像,他們不僅身形健碩,相貌莊嚴,而且常常流露出慈祥和喜悅的神情,從形象上反映了佛家關於生命健康的特征。生理上,六根具足;心理上,堅毅安詳,充滿智慧。
從生理方麵來說,佛家認為,自然界萬物包括人類均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物質構成的。既然人類是這四大物質所構成的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就必然影響到人體的生理活動。假如四大不順,處於一種失調、失衡的狀態,人體也會相應出現種種不適與病變。假如四大和合,處於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人體則健康無恙。
從心理方麵來說,佛家認為,養生先養心。心理的健康與否,與人的健康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災害、冷暖人生、生老病死、行為舉止、言語衝突都可能使人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從而導致人心理失去平衡。保持處世坦然的心態,是人們安身立命、延年益壽的關鍵。
另外,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薩戒等。這些戒律多是對佛教信徒修行時的紀律約束。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受戒律約束,形成自覺性的行為規範,雖然主要目的不在養生方麵,但與人的健康、長壽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本書是一本集佛家養生精華為一體的大眾實用通典。書中涵蓋了素食養生、起居養生、運動養生、靜坐養生、禪定養生、德行養生、情誌養生、休閑養生、名人與養生等方麵的內容。通過探索佛門中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揭示了佛家養生的觀念,並結合這些觀念,詳細闡述了佛家養生之道,同時還為大家提供了許多方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希望大家通過閱讀本書,能夠領悟到佛家養生的智慧,體味到佛家養生的精神,掌握好佛家養生的方法,從而修煉自己的身心,達到身健心康的養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