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名人與養生(4)(1 / 2)

林則徐早年進入仕途,有緣得聞佛法,即深信不疑,親書小冊經咒,隨身攜帶,雖政務繁冗,堅持課誦,行持誠篤,終生不變。二十餘歲時,經人推薦在福建巡撫衙門幕府工作(相似秘書工作)四年。當時任巡撫的張師誠,號蘭渚,是一位提倡淨土法門、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曾編著《徑中徑又徑》一書,選錄有關淨土宗的精辟論述,按信、願、行分類編輯,簡明切要,流傳至今,被視為淨土宗一本最佳的讀物。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對此書評價頗高,說:“如《徑中徑又徑》一書,采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淨土壼奧。於初機人,大有利益。”

林則徐最善用的養生方法就是用格言提醒自己。格言提醒有益中老年健康。由於有其簡潔明了易記的特點,為相當多的中老年人所喜愛,是中老年人心理養生的重要方法。好的格言可使中老年人受益匪淺。按照格言提醒,以致按照格言控製自己的言行,不但可使自己的心理永遠健康,而且可使自己生活的方方麵麵順心如意。如:“找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表明多與朋友談心聊天傾訴煩惱可以排除愁鬱,有益心理健康。曆史上有許多名人都將格言作為調節情緒,保健強身,調節心理的主要手段。

林則徐初到廣州禁煙時,一些腐敗官吏百般阻撓,使他的情緒波動很大,怒不可遏。但他知道暴怒無濟於事,還可能給那幫腐敗官吏找到攻擊他的口實。於是,他竭力控製自己的情緒,寫了“製怒”二字掛在牆上,作為警句告誡自己。每當要發怒時,就注視牆上的“製怒”條幅,將怒氣壓下去。

有益中老年人養生的格言多種多樣,如“槍不擦不亮,身體不練不壯”,說出了鍛煉對身體的重要性。“吃人參不如睡五更”,開門見山地點明了睡眠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熱飯冷茶泡,娘做郎中醫不好”,指出了茶水泡飯的弊端。至於像“今天筍子明年竹,少年體壯老年福”、“五穀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進補如用兵,亂補會損身”等等這類諺語、格言,既幽默貼切,又耐人尋味。還有許多諺語規勸人們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如:“睡覺不蒙頭,清晨郊外走”、“無事勤掃屋,強如上藥鋪”等,皆有利於增進中老年人的健康。

情緒樂觀、心情舒暢,可使機體各種內髒功能健康地運轉,增強抵抗力;急躁易怒、孤僻鬱悶、沉默寡言、多愁善感,對身心健康不利。針對這方麵的諺語有“笑口常開,青春常在”、“心寬體胖”、“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等。這些有益的諺語頗值得回味和借鑒。

小知識

林則徐教子成才

林則徐以禁煙抗英的壯舉而震撼世界,也因治家嚴謹、教子有方而被人稱道。他為官常匹馬上任,把妻子留在家鄉,平時教育子女通過鴻雁傳書。封建社會把讀書看得很重,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林則徐卻不然,一方麵教子要“敬師勤讀”;另一方麵教子學種莊稼,向兒子灌輸“農民為世間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們“黎明即起,勤學稼牆”,可謂用心良苦。古時讀書人多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之流,林則徐強調“讀書貴在用世”,即讀書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作出貢獻。他告誡兒子既不能“隻讀死書而全無閱曆”,也不可“閱曆深,而才學薄”,而要做到讀書和實踐並重,指望兒子既有真才實學,又能為社會多做貢獻。

曾國藩的養生之道

曾國藩生於1811年,卒於1872年,湖南雙峰縣(原屬湘鄉縣)荷葉鄉人,清末著名中興名臣,諡文正。他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他一生兼收並蓄,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這就是他超出常人的一個重要地方,為他人格修養的圓滿完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曾國藩自幼聰穎好學,16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由此可見,他的讀書科考之路是較為平坦的。他雖然飽嚐了“十載寒窗無人問”的艱辛與孤寂,但那時由於心高氣旺,沒有注意到身體的文弱會對他的事業有什麼影響。隻是他讀書太過清苦,常感“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覺勞頓”。這一症狀,以後由於他承擔的事物愈來愈繁重,成了一生都困擾他的痼疾。他也因此認識到了保健身體的重要性。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六月,曾國藩曾大病一場,病愈後,他在詩中留有“艱苦新嚐試保身”之句,說明他自此認識到了保健身體的重要性。此後,逐漸形成了他的養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