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讓我們變得淺薄(1 / 1)

互聯網讓我們變得淺薄

資訊

作者:周琪雯

不久以前,看過梁文道先生推薦的一本書,叫做《互聯網讓我們變得淺薄》,非常震撼,然後是深有體會。因為我試著把手機和電腦斷網,不去看微信、微博等,但是發現很難做到。隻要我在寫作或工作間歇,就會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打開微博或是看看微信朋友圈裏的更新照片。漸漸地,我更加驚恐地發現,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上的各類網絡工具的留言,晚上睡覺之前——雖然我有每天睡前看書的好習慣——也還是免不了在看書的間歇去看微博和發微博。當那些提醒聲此起彼伏地在寂靜的夜裏響起時,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抓起手機。最終我發現,我的生活仿佛不能離開手機和網絡。如果我一天不去看那些玩意兒,幾乎是不可能的。我熱衷於發照片,並且把對待事物的熱情和理解消解在140個文字裏;我習慣於在等交通信號燈、等飯、等朋友的時候看各式留言,而不是手捧一本書或是安靜地一個人呆著什麼都不做;甚至在和朋友吃飯的時候,我們等菜時各自玩著手機,並且習以為然——周圍的很多桌都這麼做,甚至一起打網絡遊戲。

天哪!我的生活怎麼就變成了這樣?我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生活的寫照。我們的生活怎麼會變成了這樣?隨著手機上網絡工具的日益發達,人們已經完全忘記了很多傳統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們不再用紙和筆寫信,因為現在手機的語音識別功能特別好;不再寫長篇的文章和發表深入的見解,因為微博上隻要求140字以內;不再在坐地鐵或大巴的時候看書,因為有那麼多的遊戲供我們選擇;不再好好珍惜家人,因為網絡聊天工具的種種誘惑,讓我們把異性也開始當成了一種消費產品;不再和家人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因為網絡上的世界更精彩。

這種生活帶來的後果是人會變得越來越焦慮、浮躁和淺薄。由於頻繁地使用各類網絡工具,導致頭腦裏充斥了大量沒有營養的無用信息,並且影響了正常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一天下來,便會發現沒有什麼收獲,焦慮的感覺由此產生。因為經常去家對麵的咖啡店,我在那裏認識了很多家庭條件不錯的小資們,他們最喜歡做的就是坐在吧台,玩著他們的iPad或是iPhone,樂此不疲地用微信相互傳訊,喜怒哀樂溢於言表,並且時不時抱怨著他們的工作、朋友或是生活狀態的無聊。如果成為一個每天都這樣生活的人,生命將會變得多麼蒼白無力。

酒吧和咖啡館的吧台是個好地方,因為那裏坐得高、看得遠,特別是臨窗的那種位子,很多獨個的人願意選擇那裏,並且隨身帶著他們的網絡工具。我曾經用了很長的時間坐在那裏,對著一個iPad。在看了一會兒新聞,回了幾個留言後,我就開始覺得渾身不自在,因為我沒有玩遊戲的習慣。然後我就看到了她,一個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女孩,坐在不遠處的吧台玩著我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遊戲,並且口裏念念叨叨,這就是她生活中某日的一個午後。我看著她,不知道她正常的生活會是怎樣,她有工作嗎?她平時有閱讀習慣嗎?還是經常來這裏消磨一個下午?之後每次去,大部分的時間都能看到她,於是我們就熟了。她是那種在一人群中就會成為焦點的類型,喜歡主動向人傾訴她經曆的一切,不管好事還是壞事,而且時不時會發出開心爽朗的笑聲,那是真誠的,沒有做作。我不知道,這和她熱衷網絡有無聯係。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坐在吧台,她會頻繁地翻看手機,並且滔滔不絕地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她麵前,我隻能做一個聽眾。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做了一個決定:控製自己每天使用網絡工具的時間,每天晚上必須關機做別的事情,比如看書。否則,我的內心容量會變得越來越淺,語言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弱,想象力也將會慢慢枯竭。

有一位作家說過,充實的內心就是在熟悉的空間節製對視覺與聲音美感的欲望,挑選有限的視角,越過城市的灰陋嘈雜,租賃其他文化的想象。隻有這樣,才能看到最美麗的風景。這,是在互聯網上得不到的。(源自新東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