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棱鏡”
專題
作者:陳晟
盡管有斯諾登的大膽曝料,全球媒體也競相跟進,但對於“棱鏡計劃”(PRISM)的認識,卻都還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階段。
原因也很簡單:首先,它是美國政府的高度機密,受到嚴格的技術手段和聯邦法律的保護,想要弄清其內幕非常不易;其次,這個計劃似乎非常龐大,斯諾登所接觸的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曝光的內幕僅是管中窺豹。
負責執行“棱鏡計劃”的,主要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並很可能有其他聯邦執法機構,如中央情報局(CIA)、聯邦調查局(FBI)等的參與協作。
而NSA實際上是個“一套班子,三塊牌子”的機構,其另外兩個身份是:負責協調政府與美軍各軍種情報工作的“中央安全處”(CSS)、負責網絡作戰的美軍網絡司令部(USCYBERCOM),安全局的局長同時也是網絡司令部的司令、四星上將基斯·亞曆山大(Keith B. Alexander)。換句話說,這個機構統轄、整合了美國聯邦政府與美軍的陸海空三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的所有情報分析力量,其能量之大,不可小覷。
從目前各家媒體曝光的情況來看,棱鏡計劃至少包括以下幾大職能:
一、對常規通訊的監控:NSA曾要求美國幾大電信運營商定期提供固定電話和手機的通訊信息,並可能對國際長途電話進行更嚴格的監控;
二、對國際互聯網用戶行為的監控:據斯諾登說,NSA與幾大網絡巨頭有協作關係,通過技術手段,直接監控用戶的電子郵件、推特(類似於國內的微博)、網絡聊天等內容;
三、對其他國家的互聯網用戶的滲透和監控:斯諾登透露,美軍網絡司令部通過組織大量的計算機黑客,滲透、攻擊其他國家(包括歐洲諸多盟友)的互聯網重要用戶,如高等院校、政府機構等的網站,竊取大量秘密信息,甚至說2010年攻擊伊朗核設施的“震網”病毒也是他們的傑作。
當然,這些說法很多都還隻停留在斯諾登的敘述階段,未必就完全可靠;同時,NSA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本事也不得而知。但僅就目前這些情況來看,也足夠讓人不寒而栗了。仿佛一夜之間,美國公眾突然發現自己變得根本沒有了隱私,就像是對全身進行X光掃描,赤裸裸地暴露在美國政府麵前。
然而,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美國公眾就一直處於各種恐怖威脅之下,不斷有基地組織大佬發表錄像講話聲稱要再搞一票更大的行動,這恐怕並非虛張聲勢。而後,又有類似霍爾莫斯、察爾納耶夫之類的“孤狼殺手”出沒,給他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而要預防、製止類似的恐怖襲擊再發生,一個可行的措施就是加強情報的收集、分析工作,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線索加以追蹤。當然,這個過程也必然會殃及無辜,讓普通公眾的個人隱私和通訊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成了為保護大多數人而不得不共同承擔的代價。
總之,正如蹺蹺板的兩端,自由與安全往往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在許多時候不得不做出艱難的取舍,以尋找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既要捍衛公民的自由權利,又要防止這種權利被恐怖分子所利用,是各國執法機構都頭疼的難題。
因此,一部分美國議員和媒體就認為,NSA的種種監聽,包括“棱鏡計劃”,都屬於必要之惡:就像是人生病了,藥總是難免有副作用,但不吃藥人就會死,所以還是得吃。
至於盟友的抱怨,更多的隻是個形式而已,因為即便沒有斯諾登,大家也彼此心知肚明,情報工作的手電筒素來是既照敵人又照盟友的,甚至可能達成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彼此監視對方的公民,再交換情報,就可以繞開本國立法機關的種種限製。
(源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