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智囊王滬寧
時政
作者:肖虹
在新聞聯播中,他的名字經常在國家主席後響起;從“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觀”,他的貢獻頗多;1993年複旦問鼎獅城辯論會,他是顧問;他曾是中國最年輕的副教授……他就是王滬寧,從學者到“紅牆”第一智囊,不是偶然。
3月中旬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履新至今,在其視察四地、遍訪三軍、首訪俄非四國等一係列活動中,新科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總是跟隨其後。
據統計,自習近平當選中共總書記以來,一共五次到地方視察或參加活動,行程涵蓋京、粵、冀、甘四省市,在官方公布的新聞稿中,均有王滬寧陪同。此外,無論是在今年3月底習近平主席對俄非四國的首訪中,還是在5月底的美洲行,陪同人員名單中均有王滬寧。
“出國潮”下安於國內的教書匠
王滬寧1955年10月6日生於上海,籍貫山東掖縣(今萊州)。王滬寧從小性格十分內向。上中學時,逢“文化大革命”。學校罷課後,他就一個人躲在家裏看書,從不參加抄家、批鬥等活動。1971年,16歲的王滬寧初中畢業,由於體弱多病,未上山下鄉,留在家裏繼續自學。
因破四舊,可供閱讀的書很有限,但王滬寧抓到什麼讀什麼,現在回想起來,王滬寧仍對那段時光充滿眷戀。由於好學,做人又謹慎,1972年夏,做了短暫學徒工之後,王滬寧被作為“工農兵學員”推薦到上海師範大學幹校外語培訓班學習法語。1977年,王滬寧畢業後分配到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工作了一年,恰逢中國恢複中斷長達10年之久的高考和研究生製度。擅長英語和法語的王滬寧沒有選擇一條外交官生活道路。報考了當時剛恢複的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國際政治專業研究生,師從有名的研究《資本論》的權威陳其人老先生。畢業後,選擇了留校任教。
1985年,年僅30歲的王滬寧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副教授,此事使得王滬寧成為全國性的新聞人物。此後王滬寧又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者王滬寧的政治觀點
作為一位學有建樹、著作等身的政治學教授,王滬寧治學嚴謹,功底深厚。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他大量評價外國最新的、經典的政治學名著,同時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大量撰文,對中國的政治製度作對比性剖析。
1987年5月出版的《比較政治分析》,是王滬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該書是中國內地第一本從宏觀角度對政治現象進行分析的政治學專著。該書從政治形式、過程、決策等10個領域入手,用比較政治學的學術方法,古今中外、縱橫比較各種政治現象。正是這樣的學術積累,奠定了王滬寧從學者走入決策層、實現由學術研究到實際操作層麵的根基。
1988年,他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訪問學者。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王滬寧半年內去過大大小小三十幾座城市和近二十所大學,在數十個政府和私人部門做過調查,與眾多的美國人和外國人討論美國,並將每天討論、訪問和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寫成《美國反對美國一書》。
1988年,複旦首次派隊問鼎亞洲大專辯論會的時候,年僅33歲的王滬寧就被時任校長謝希德(後任上海市政協主席)委以教練的重任,率隊出征獅城並不負眾望。1993年,複旦再次組隊,王滬寧出山擔任顧問。
1993年,王滬寧出任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主任,1994年,出任複旦大學法學院院長。
在複旦的日子裏,王滬寧整個心思都在做學問上。他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這樣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並非指一種政治的經曆,而是說,作為一名政治學的學者,我的大部分時間均用來做我的專業學問了,以至這一學問占據了我絕大部分的生命。”
興趣多元:電影、電視劇、武俠小說都看
1994年底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一書,記錄的雖是生活瑣事,卻內含了其對國家、政治體製改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