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則

思與想

中國轉型影響未來全球經濟

全球經濟的大部分動力來自中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金融時報》撰文時曾提到,中國將持續保持健康的經濟增速,並堅持對外開放。同時,中國將精簡政府規模,力推結構性改革,刺激國內消費。城鎮化將讓一億農村人口在接下來的10年內成為城鎮居民,這將大大提高國內的消費需求。對於下個10年的全球經濟,尤其是對中東、澳大利亞、非洲等十分依賴中國的地區而言,中國經濟能否從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平穩過渡,將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已是跨國製藥公司最大市場

默克、葛蘭素史克等好些跨國製藥公司正在中國進行大量科研投資,其中包括建立研發中心。在未來幾年裏,中國隨時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藥品市場。中國對藥物的需求不斷增長,這對西方製造商來說無疑是一個最佳時機。好幾個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國對藥物的需求不斷增長。在日益發展的經濟下,中產階級誕生,他們逐漸能夠買得起西方昂貴的藥物。同時,在新的醫保計劃下,中國擴大了保險覆蓋範圍,使受益的病人增加了好幾億。(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

中國多地蜂擁推動“空港”建設

中國逾50個城市正計劃修建空港,但批評人士認為,這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這首先需要滿足每年至少1000萬人次客運量,20萬噸貨物吞吐量。到2012年年底,隻有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昆明符合上述標準。(英國《路透社》)

中國網購令澳企垂涎

互聯網革命正將一種重大而全新的購物體驗推到全中國數以百萬計消費者手邊,規模令人驚詫。據貝恩谘詢公司的調查,中國近80%的互聯網用戶——約4.64億名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或其他無線終端上網。目前,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網購市場,預計網購交易額將在2020年達到6500億美元,超過美英日德法的總和。這些發展為澳大利亞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盡管銷售網絡和關係在華起很大作用,但價值還是最重要的。澳企業需保持對質量和服務及價格的重視,以開展有效競爭。(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報》)

上海自貿區:中國金改震撼彈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放三大金融管製:銀行利率市場化(自由化)、人民幣跨境流通和鬆綁外資金融機構進駐規定。這三大管製,過去正是國有銀行坐享高利的三張金牌。據統計,2012年國有銀行總獲利高達1.2兆元,占比高達國企的六成。但銀行坐享高利的同時,卻未將資金投入實際產業,而是透過“影子銀行”大舉放貸給各地方政府炒地、炒樓,造成企業難借錢、地方政府築債台的怪象,更形成金融體係的風險。國務院藉由上海自貿區,試驗金改政策,迫使國有銀行轉型。專家預期,金改短期內勢必衝擊國有銀行的獲利。(台灣《天下》)

職場女性遭歧視多於10年前

與20年前相比,如今內地職業女性正麵臨更多性別歧視。內地要求用人單位給予女性14周的帶薪產假,相比之下香港為10周。研究表明,某種程度上,歧視女性與意在避免提供這種福利有關。某跨國審計企業的女高管表示,“我們公司招聘時對年輕女大學生會有些顧慮。主要是她們承擔的家庭義務可能影響其專注於職業生涯的時間和努力。因此企業比較兩個背景相似的人選時,就會男女有別。”(香港《南華早報》)

千萬富豪人群增速下降

財富研究公司胡潤研究院與媒體公司群邑智庫聯合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由於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處於長期減速過程中,中國千萬富豪的人口增速降至五年來最低水平。報告顯示,個人財富至少為人民幣1,000萬元的中國人在2012年達到105萬,較上年增加了3%。(美國《華爾街日報》)

中西方醫生地位迥異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醫生這個職業意味著體麵、高薪以及父母的認可——父母都喜歡炫耀說,“我的孩子是醫生。”但在中國,情況正好相反:醫生工資不高、工作辛苦,還可能被病人辱罵甚至毆打。甚至連醫生也不願自己的子女繼承這個職業,2011年中國醫師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78%的受訪醫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穿上白大褂。許多醫生還抱怨稱,在疾病無法痊愈時,患者用暴力發泄不滿的趨勢上升,哪怕醫生在治療方麵並無過錯。(英國《金融時報》)

上海成商學院教育熱點城市

一直以來,上海都是一個銳意求新的城市,而今,這個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發展為商學院教育的熱點。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首次頒發MBA學位,稍晚些時候頒發了EMBA學位。雖然起點較晚,但中國正在迎頭趕上。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院長助理、南加州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全球EMBA項目主任約翰·D·範弗利特表示,10年間,商學院教育在中國取得了可觀的發展。“在這裏,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人們於是意識到,需要人手來管理經濟——這就需要商科教育,”他說,“這是商學院快速發展,並取得政府支持的首要原因。”(英國《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