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渭水:今渭河。縈(yíng):繞。秦塞:秦地,其四麵有山關之固,古稱“四塞之國”,故雲。曲:曲折。〔2〕黃山:又稱黃麓山,在陝西興平縣。舊繞:依舊環繞。漢宮:指漢黃山宮。《三輔黃圖》卷三:“黃山宮在興平縣(今屬陝西)西三十裏,武帝微行兩至黃山宮,即此。”此二句寫在閣道中遠望所見之景。〔3〕鑾輿:皇帝的車駕。迥:遠。仙門:指宮門。上苑:謂帝王的園林。此二句點題並寫景。〔4〕鳳闕:漢長安宮闕名。此處泛指唐長安宮門兩旁的闕樓。此二句寫在閣道中近望所見之景。〔5〕陽氣:指春日的陽和之氣。《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宸(chén)遊:帝王的巡遊。重:《全唐詩》作“玩”。物華:自然景色。此二句謂天子出行,本是乘陽氣暢達,順天時而巡遊,並非重春景而欲賞玩之。
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其二
山中人兮欲歸,雲冥冥兮雨霏霏〔1〕。
水驚波兮翠菅靡〔2〕,白鷺忽兮翻飛,
君不可兮褰衣〔3〕!
山萬重兮一雲〔4〕,混天地兮不分。
樹晻暖兮氛氳〔5〕,猿不見兮空聞。
忽山西兮夕陽,見東皋兮遠村〔6〕。
平蕪綠兮千裏〔7〕,眇惆悵兮思君〔8〕。
題解
卒詩其一未四句雲:“愧不才兮妨賢,嫌既老兮祿。誓解印兮相從,何詹尹兮可卜!”細玩此四句之意,詩疑當作於天寶末。詩題《楚辭後語》作《山中人》。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很善於以景狀意,前五句用雨驟風狂的景象,表達不願友人離去的情意;後八句也用多種景物,烘托出別後思念友人的悵惘之情。全詩的景都為達情而設,可以說是因情造景。這是詩人的創作謀求達到景、情合一的途徑之一。
注釋
〔1〕冥冥:晦暗貌。霏(fēi)霏:盛貌。〔2〕驚波:激流。翠菅(jiān):青茅。《說文》:“菅,茅也。”趙殿成注:“翠菅靡與水驚波對列,皆承上雨霏霏而言,非謂翠菅因驚波而靡(倒伏)也。”〔3〕褰(qiān)衣:指提起衣服下擺冒雨涉水而去。〔4〕一雲:全是陰雲。〔5〕崦暖(ǎnài):暗貌。氛氳(yūn):盛貌。〔6〕東皋:《文選》潘嶽《秋興賦》:“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餘稅。”皋,水邊地。〔7〕平蕪:雜草叢生的原野。〔8〕眇:極目遠視貌。《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送李太守赴上洛
商山包楚鄧〔1〕,積翠藹沉沉〔2〕。
驛路飛泉灑〔3〕,關門落照深〔4〕。
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
板屋春多雨〔5〕,山城晝欲陰〔6〕。
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荊岑〔7〕。
若見西山爽,應知黃綺心〔8〕。
題解
上洛,唐郡名,治所在今陝西商縣。《舊唐書·地理誌》:“商州……天寶元年(742)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758)複為商州。”據此,本詩或即作於天寶年間,具體年份不詳,姑係此。這首送別詩亦擅長寫景,王夫之評雲:“點染亦富,而終不雜。‘驛路’二字便是入題,藏於排偶中,不複有痕。‘關門落照深’,靈心警筆。”(《唐詩評選》卷三)
注釋
〔1〕商山:在陝西商州東南。包:包容。楚鄧:唐鄧州(治今河南鄧州),春秋時屬楚地;又,春秋鄧國(在今湖北襄樊北),公元前678年為楚所滅,故雲。此句極言商山之大。〔2〕積翠:指山上青翠的草木,藹(ǎi)沉沉:茂盛貌。〔3〕驛路:驛站車馬所行之道。〔4〕關:疑指蟯關。在陝西藍田東南,因臨蟯山而得名。《元和郡縣誌》卷一京兆府藍田縣:“藍田關在縣南九十裏,即蟯關也。”蟯關為李自長安赴上洛途中必經之地。深:指曆時久。〔5〕板屋:木板房。此寫上洛民俗多以木板為屋。《詩·秦風·小戎》:“在其板屋,亂我心曲。”〔6〕山城:上洛郡城居亂山中,故雲。欲:猶如、似。參見王鏌《詩詞曲語詞例釋》。〔7〕丹泉:即丹淵(避李淵諱改為泉)。《漢書·律曆誌下》:“(堯)讓天下於虞,使子朱處於丹淵為諸侯。”丹淵故地,即秦漢時的丹水縣(見《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在今河南淅川西。虢(guó)略:地名,在河南靈寶。《左傳》僖公十五年:“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白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西峽。荊岑:王粲《登樓賦》:“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岑,小而高的山。二句寫上洛周圍的地理形勢。〔8〕兩山爽:《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徽之)作桓車騎(衝)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日久,比當相料理。’徽之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柱頰雲:‘西山朝來致有爽氣。”爽氣,指明朗開豁的自然景象。黃綺:夏黃公、綺裏季。與東園公、甪裏先生合稱商山四皓(四人須眉皆白,故稱)。秦始皇時,四皓見秦政暴虐,遂共入商山隱居,以待天下之定。及秦敗,高祖聞而征之,不應。後高祖欲廢太子(惠帝),呂後用張良計,迎四皓,使輔太子,於是高祖遂輟廢太子之議。事見《史記·留侯世家》、《高士傳》卷中。二句意謂,四皓之心,像商山(此處蓋以西山借指商山)的自然景象一樣明朗開豁。
送張判官赴河西
單車曾出塞〔1〕,報國敢邀勳〔2〕?
見逐張征虜〔3〕,今思霍冠軍。〔4〕。
沙平連白雪,蓬卷入黃雲〔5〕。
慷慨倚長劍〔6〕,高歌一送君。
題解
判官,唐節度使僚屬有判官二人,掌分判兵、倉、騎、胄四曹之事。河西,即河西節度,景雲元年(710)始置。統八軍三守捉,屯涼、肅、瓜、沙、會五州之境,治涼州(今甘肅武威),兵七萬三千人。按,《舊唐書·吐蕃傳》曰:“及潼關失守(安祿山陷潼關),河洛阻兵,於是盡征河(西)、隴(右)、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謂之行營,曩時軍營邊州無備預矣。”《通鑒》至德元載(756)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在;二載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是知安史之亂發生後,邊兵大量內調,此詩寫送人赴河西從軍,或當作於安史之亂前。這首詩除勉勵友人出塞報國外,也抒發了自己慷慨報國的壯誌豪情。在感情的表現上,此詩有別於《使至塞上》的“用景寫意”,而更多地采用直接抒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