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舸(gě):船。上客:尊貴的客人。悠悠:安閑貌。此二句寫派人駕船迎客。〔2〕當軒:臨窗。芙蓉:荷花。此二句寫與客人在亭上飲酒賞荷。
南地
輕舟南坨去,北坨淼難即〔1〕。
隔浦望人家〔2〕,遙遙不相識。
題解
南垞(chá):當是欹湖南岸的一個居民點。坨,小丘。裴迪同詠曰:“孤舟信風泊,南坨湖水岸。”知南坨臨欹湖。此詩題為“南坨”,卻隻寫在此閑眺情景,它引導讀者由清碧無垠的湖光水色,可望而不可即的隔岸人家,去想象南坨之美景。
注釋
〔1〕北坨:欹湖北岸的一個居民點。淼(miǎo):水大貌。即:靠近。〔2〕隔浦”句:指隔湖遙望北垞的人家。
欹湖
吹簫淩極浦〔1〕,日暮送夫君〔2〕。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3〕。
題解
欹(qí)湖:輞水彙積成的一個天然湖泊,今已幹涸。輞水發源於秦嶺北麓梨園溝(見《藍田縣誌》卷六),自輞穀南口流入穀,由北口流出穀。輞水唐時流量大,當其北流至輞穀北口一帶時,由於水道狹窄(自輞穀北口入穀,前五華裏處穀地險狹。見《藍田縣誌》卷六),水流受阻,因而就在輞穀中段偏北的一段地勢較低的寬闊山穀中,彙積而成為欹湖。“欹”為傾斜之意,指湖底呈傾斜狀。這首詩設置湖上送客的場景來寫欹湖之美。末二句能夠捕取自然景物中最為動人的一個側麵加以刻畫,頗具以少勝多之長。此詩構思之妙還表現在,此一動人之景,乃係被送客人驀然回望所見,其中隱含著他舍不得離去的深情。所以此詩非但境界優美,而且一往情深。
注釋
〔1〕淩極浦:指乘舟送客,越過遙遠的水邊。《楚辭·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排簫)兮誰思?”〔2〕夫君:以稱友朋。夫,語氣詞。〔3〕山青:宋蜀本、《全唐詩》等作“青山”。卷白雲:謂青山上有白雲翻卷。
欒家瀨
颯颯秋雨中〔1〕,淺淺石溜瀉〔2〕。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複下〔3〕。
題解
欒家瀨(lài),當是輞水的一段急流。瀨,湍急之水。俞陛雲《詩境淺說》雲:“秋雨與石溜相雜而下,驚起瀨邊棲鷺,回翔少頃,旋複下集。惟臨水靜觀者,能寫出水禽之性也。”此詩畫麵活躍、生動,但渲染出的境界,卻是深僻幽靜的,作者很善於借寫動態來表現靜境。雖然詩中完全不涉及人的活動,但讀者卻可感覺到有臨水靜觀的“幽人”在。
注釋
〔1〕颯颯(sà):雨聲。〔2〕淺淺(jiān):水流迅急貌。《楚辭·九歌·湘君》:“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石溜:亦作石留,即石間流水。謝朓《郊遊詩》:“潺湲石溜瀉。”〔3〕“跳波”二句:謂石間迅急的流水激起一個個相互飛濺的浪花,水邊的白鷺被它驚動而飛起,隨又回翔而下。
白石灘
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1〕。
家住水東西〔2〕,浣紗明月下〔3〕。
題解
此篇《全唐詩》重見皎然集,當誤。白石灘,當是輞水的一處多白石的淺灘(今日輞河灘上,仍時見白石)。白石灘的景色原本平淡無奇,但詩人卻通過藝術想象,構造了一個春夜月下少女在灘邊浣紗的場麵,使明月、溪流、綠蒲、白石與浣紗的少女相映成趣,組成一幅色彩明麗、境界幽美、充滿生意的圖畫,並透過這一圖畫,表露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田園生活的愛戀之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指出:“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王維的山水詩,多為達情的需要而造境,而非眼前實景的再現,本詩就是一個例子。
注釋
〔1〕蒲:草名。生於水邊,有香氣。向堪把:謂綠蒲已長高,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了。向:臨近,將近。〔2〕“住”句:謂那些浣紗的少女居住於輞水東西岸(輞水自南往北流)。〔3〕浣(huàn):洗。
北坨
北坨湖水北〔1〕,雜樹映朱欄。
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2〕。
題解
北坨,見《南坨》注〔1〕。顧可久評曰:“‘逶迤’、‘明滅’字,曲盡叢林長流景色。”(《唐王右丞詩集注說》)此詩具有濃厚的畫意,宗白華說:“我們可以從(王維)詩中看他畫境,卻發現他裏麵的空間表現與後來中國山水畫的特點一致。”“在西洋畫上有畫大樹參天者,則樹外人家及遠山流水必在地平線上縮短縮小,合乎透視法。而此處南川水卻明滅於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遠而向近,和青林朱欄構成一片平麵。而中國山水畫家卻取此同樣的看法寫之於畫麵,使西人詫中國畫家不識透視法。”(《藝境·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注釋
〔1〕湖:指欹湖。裴迪同詠曰:“南山北坨下,結字臨欹湖。”可證。〔〕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南川:當指南來的輞水。此二句寫在地勢較高的北坨南望輞水所見景象。
竹裏館
獨坐幽篁裏〔1〕,彈琴複長嘯〔2〕。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題解
這首詩創造了一個遠離塵囂、幽清寂靜的境界,其中分明有著一個高雅閑逸、離塵絕世、彈琴嘯詠、怡然自得的詩人的自我形象。詩人以寂靜為樂,內心是淡泊、平和、恬靜的,就像一潭沒有波瀾的水。全詩寫得自然、渾成,不憑某一字句取勝,而從整體上見美。
注釋
〔1〕幽篁(huáng):深密幽暗的竹林。《楚辭·九歌·山鬼》:“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2〕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之聲。史稱魏晉之際著名的隱士孫登善長嘯,其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穀”(《晉書·阮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