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王維
寂寂競何待〔1〕,朝朝空自歸〔2〕。
欲尋芳草去〔3〕,惜與故人違〔4〕。
當路誰相假〔5〕,知音世所稀〔6〕。
隻應守索寞〔7〕,還掩故園扉〔8〕。
題解
詩題宋本作“留別王侍禦”,此從淩漾初本、《叢刊》本等。留別,指行者以詩文留贈送別者。開元十六年(728)初冬,孟浩然在求仕無成之後,失望地離開長安,王維作《送孟六歸襄陽》詩贈行:“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當時閑居長安的王維,在詩裏勸浩然回鄉隱居,不必費力地在長安獻賦求官。這些話是針對浩然當時既想回鄉隱居又想嚐試獻賦求官的矛盾心理說的(參見上詩)。孟浩然也作了這首詩留贈王維,詩裏抒寫懷才不遇的悲憤和與故人離別的難舍之情。首二句謂長安求仕無門,留此何為;三、四句接言欲歸鄉隱居,又舍不得與故人分離。五句慨歎當權者皆不肯相助,與首二句呼應;六句謂世上知己者唯有故人,正承三、四句言之。結尾說,隻應歸老故園,過寂寥的隱居生活。這是詩人無奈的決定。全詩雖短,卻有波瀾,層層推進。雖然詩歌沒有具體說,但從它的字裏行間,讀者卻能感受到詩人羈留長安期間所經曆的許多辛酸痛苦,這或許是本詩寫得最為成功的一個地方。
注釋
〔1〕寂寂:安靜無聲,冷落寂寞。竟何待:究竟等待什麼。〔2〕“朝朝”句:意謂天天外出奔波,尋求汲引,皆無成而歸。〔3〕尋芳草:喻隱居田野。〔4〕違:離開。〔5〕當路:當權的人。假:借,借助。〔6〕知音:曹丕《與吳質書》:“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呂氏春秋·本味》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淮南子·修務》高誘注:“伯牙,楚人,睹世無知音若子期者,故絕弦破其琴也。”《古詩十九首》其五:“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後以知音指知己。〔7〕索寞:枯寂無生氣貌;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寂寞”。〔8〕扉:門。
京還留別新豐諸友
吾道昧所適〔1〕,驅車還向東。
主人開舊館〔2〕,留客醉新豐。
樹繞溫泉綠〔3〕,塵遮晚日紅〔4〕。
拂衣從此去〔5〕,高步躡華嵩〔6〕。
題解
詩題宋本原作“東京留別諸公”,銅活字本作“京還別新豐諸官”,此從淩漾初本、《叢刊》本等。新豐,縣名,參見王維《少年行四首》其一注〔1〕。此詩為開元十六年初冬離京東行經新豐時所作,首二句寫求仕無成後出京東行感到前途渺茫的心情。三、四句寫諸友在新豐設宴為自己餞行。五、六句寫在新豐所見。唐玄宗常於每年冬天幸新豐溫泉宮,《舊唐書·玄宗紀》載:“(開元十六年)冬十月己卯(17日),幸溫泉宮。己醜(27日),至自溫泉宮。”五句說溫泉宮為四季常綠的樹木所環繞,寫出了環境之佳;六句反映玄宗居溫泉宮時,自長安至溫泉的路上車水馬龍、繁華熱鬧的景象。然而詩人感到這一切都與自己無關,所以末二句表示決心離去,隱居求道。全詩失望和與塵俗決絕感情十分契合。詩人追求仕進的心情是急迫而強烈的,但同時又具有貞正清高的品格,不肯媚俗的氣骨,這些讀者從他的詩中不難感受到。
注釋
〔1〕吾道:我的人生道路。昧所適:失所往,不知所往。〔2〕館:客舍。〔3〕溫泉:唐離宮名,天寶六載改名華清宮。在唐新豐縣南驪山。參見王維《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湯寓目》〔4〕塵遮曰:形容路上來往車馬眾多,塵土飛揚。紅:謂塵紅,而非日紅。班固《西都賦》:“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塵紅,形容繁華熱鬧。〔5〕拂衣:振衣,有表示決絕之意。參見王維《偶然作》注〔9〕。〔6〕高步:大步。躡(niè):登。華:西嶽華山。嵩:中嶽嵩山。《文選》沈約《遊沈道士館》:“一舉陵倒景,無事適華嵩。”劉良注:“適嵩華之山而求道也。”
自洛之越
遑遑三十載〔1〕,書劍兩無成〔2〕。
山水尋吳越〔3〕,風塵厭洛京〔4〕。
扁舟泛湖海〔5〕,長揖謝公卿〔6〕。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7〕!
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