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胸懷問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2)(1 / 2)

船越來越遠,船身越來越小,到後來,什麼都看不見了,隻剩下一望無際的汪洋。孩子力氣也快用完了,實在遊不動了,他覺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棄吧……”他對自己說。這時候,他想起了老船長那張慈祥的臉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長知道我掉進海裏後,一定會來救我的!想到這裏,孩子鼓足勇氣用生命的最後力量又朝前遊去……

船長終於發現那黑人孩子失蹤了,當他斷定孩子是掉進海裏後,下令返航,回去找。這時,有人規勸:“這麼長時間了,就是沒有被淹死,也讓鯊魚吃了……”

船長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回去找。又有人說:“為一個黑奴孩子,值得嗎。”船長大喝一聲:“住嘴。”

終於,在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後一刻,船長趕到了,救起了孩子。孩子蘇醒過來之後,跪在地上感謝船長的救命之恩,船長扶起孩子問:“孩子,你怎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孩子回答:“我知道您會回來救我的,一定會的!”

“怎麼知道我一定會來救你。”

“因為我知道您是那樣的人!”

聽到這裏,白發蒼蒼的船長撲通一聲跪在黑人孩子麵前,淚流滿麵:“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為我在那一刻的猶豫而感到羞愧……”

大道理:信任別人不一定能換來別人的信任,但是不相信別人卻一定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作為主管,有時僅僅對部下給予信任,往往比獎金更能起到激勵作用。

肉椅子

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了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牆到寺外。長老搬起了椅子,憑感覺在這兒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他覺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

落地後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經變成了長老。小和尚倉皇離去,這以後一段日子他誠惶誠恐地等候著長老的發落。但長老並沒有這樣做,壓根兒沒提及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從長老的寬容中獲得啟示,他收住了心再沒有去翻牆,通過刻苦的修煉,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成為這座廟的長老。

有位老師發現了一位學生上課時時常低著頭畫些什麼,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隻是憨憨地笑著,要學生課後再加工畫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沒有畫畫,各門功課都學得不錯,後來他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大道理:你可以把人“管”得規規矩矩,“理”得筆筆直直,但你不會運用寬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創造力泯滅了。寬容是一首優美動聽的歌,管理者必須要學會寬容。

雙重需要

安東尼·羅賓講過一個故事:

他的小女兒經常淘氣,而他不得不常常責罵她。但有一天她表現得特別好,沒有做一件惹人生氣的事。那天晚上,他把她安頓上床後正要下樓時,突然聽到她在低聲哭泣。他不禁問她出了什麼事,她一邊哭一邊問道:“難道我今天不是一個很乖的小姑娘嗎?”

大道理:如果沒有讚揚和鼓勵,任何人都會喪失自信。我們大家都有一種雙重需要,即被別人稱讚和去稱讚別人。讚揚別人,你就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

給予與怨恨

《戰國策》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中山國君宴請都城裏的軍士,有個大夫司馬子期在座,隻有他未分得羊羹。司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國。中山君被迫逃走,他發現,逃亡時有兩個人拿著戈跟隨在他後麵,寸步不離地保護他。中山君回頭問這兩個人說:“你們是幹什麼的?”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要餓死了,你把一碗飯給他吃,救活了他,我父親臨終時囑咐我們:‘中山君如果有難,你們一定要盡死報效他。’所以我們決心以死來保護你。”

中山君感慨地仰天而歎:“給予,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正當別人困難時;怨恨,不在於深淺,而在於恰恰損害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逃亡國外,也因一碗飯而得到兩個願意為自己效力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