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改朝換代(2 / 2)

明軍水師的一係列行動立刻在大明引發了巨大的轟動,對那些依舊反抗清軍的武裝勢力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激勵和鼓舞。

永曆皇帝聞之後心中大喜,立刻讓手下的人護送他去南京,準備在南京城正式登基稱帝,以獲得大明正統的名號。

就在永曆皇帝在半路的時候,忽然之間接到了一個令他倍感震驚的消息,襄陽的襄王和武昌的楚王聯合發表了聲名,以大明數已盡為由擁立李宏宇為帝,驅逐建奴,保佑萬民。

襄王和楚王的聯合聲名在大明掀起了軒然大波,如果是別人擁立李宏宇為帝還好,可這樣做的人偏偏是大明皇室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兩個藩王,這就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不過,以大明現在的這個爛攤子除了李宏宇有誰能執掌大局?

至於大明的數,如果不是當年逼得百姓們造反迭起,大明何至於落得如今這個地步?百姓們又何嚐願意再度回到明朝的統治?

因此,改朝換代可謂是民心所向,那些打著“反清複明”旗號的人並不是真的想要恢複大明江山,而是以此來號召民心反抗清軍而已。

隨著襄王和楚王聯合聲名的發布,福建巡撫方雲、廣東巡撫沈伯誠以及廣西布政使魯坤等擁有兵權與清軍對峙的大明高官紛紛響應,以下百姓為由勸進李宏宇。

不僅如此,那些與清軍對戰的地方武裝勢力也紛紛表態支持李宏宇登基,以安下。

因此,永曆皇帝不得不在途中停了下來,靜觀事態的發展,他的這個皇帝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屬於自立,又沒有什麼根基,如果不是大明的地方藩王現在已經死的差不多的話,也輪不到他舉著大明正統的大旗以大明子自居。

值得一提的是,李宏宇回海城前夕,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以在北京城居住的大明宗室衡王和荊王欲起兵,將被擄到北京城的弘光帝與秦王朱存極、晉王朱審烜、潞王朱常淓、荊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櫟、衡王朱由棷等十七人斬首於菜市口,幾乎滅了大明宗室的地方藩王。

對於襄王、楚王和方雲等人擁立李宏宇為帝的舉動,那些追隨永曆皇帝的人自然是心生落寞,如果永曆皇帝能執掌下那麼他們可就是從龍的功臣,可現在麵對獲得擁戴的李宏宇他們卻沒有絲毫的辦法,難道要他們跟李宏宇對抗?

由於是襄王和楚王這兩個大明依舊保有領地和權勢的兩個藩王擁立,因此即便是那些迂腐的士大夫們也沒辦法指責李宏宇。

畢竟現在襄王和楚王才代表了大明的皇家,被清軍趕出封地的永曆皇帝在兩人麵前根本就不能占據大義的高度,屬於流亡的藩王而已,楚王和襄王的決定已經足以代表皇室的抉擇。

隨著襄王、楚王和方雲等人的擁立,水師的三大艦隊主官不約而同地勸進李宏宇,希望李宏宇以下蒼生為念登基繼位,率領軍民驅逐建奴,還下一個太平盛世。

麵對各方的勸進的聲明李宏宇自然不能免俗,開始時肯定不能答應,否則他豈不是成為了覬覦大明皇權的亂臣賊子。

因此,各方輪番勸進的戲碼於是上演,李宏宇選擇閉門不出對此是充耳不聞,心中暗自感到好笑,對自己的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感到可笑。

直到冉興讓和壽寧公主聯袂登門前來勸進,李宏宇這才踏出了房門,“無奈”地接受了眾人的擁立。

為了穩定民心,增強各地軍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李宏宇選擇九月初一在海城登基為帝,改國號為“華夏帝國”。

按照李宏宇的定製,九月初一後為華夏元年,後世子孫以“華夏”為準,不再單獨更改年號。

隨著李宏宇的登基,以水師為主力的華夏大軍迅速在南方向清軍的占領區發動了凶猛的攻勢,當地百姓更是群起響聲,使得清軍遭受了重大的損失,不得不接連北上後退。

與此同時,滿桂率領三萬西征大軍東入嘉峪關,在陝西行都司的配合下集兵五萬,向清軍占據的西北發動攻勢,打得在西北立足未穩的清軍接連後退。

蒙古繼任大汗巴哈特率領八萬蒙古軍隊從漠西向漠南進發,一路上勢如破竹,從草原直撲遼東,掃蕩著投靠滿清的蒙古諸部。

不僅如此,五萬朝鮮軍隊在夜色的掩護下越過了鴨綠江,一舉突襲殲滅了多爾袞留在鴨綠江的三四萬清軍八旗兵,迅速向滿清的舊都盛京挺進,由於清軍的兵力都已經調進了關內所以進軍途中沒有遇到絲毫的抵抗。

一時間,清軍的防線全麵崩潰,多爾袞和清軍的將領們萬萬想不到李宏宇的手中竟然握著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被打得措手不及,全線告急,原本大好的局勢頃刻之間就被逆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