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區的軍工生產
在抗美援朝期間,由於敵機對我境內的工業城市進行轟炸,為了保證後方的工業生產能力,支援前線戰爭,東北局作出決定,把敵機轟炸範圍內的一些大工廠,如沈陽、本溪等城市的工廠,向北滿地區搬遷一部分。這部分工廠搬遷到北滿後,很快在那裏形成了生產能力,從而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同時通過這些工廠的搬遷,使原來的一個工廠變成了兩個工廠,擴大了東北地區的工業生產能力,使東北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發展。為適應抗美援朝的需要,黑龍江的軍事工業又不得不由和平生產轉入戰時生產,不得不把生產武器和彈藥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與此同時,處於戰爭前線的南滿各軍工廠按中央命令,開始北遷。
東北局重點加強了對軍工生產的領導,以保證前線的需要。與此同時,兵器工業部門還多次派員赴朝鮮前線征求部隊對武器裝備的意見。此外還先後派遣了十幾批戰地技術小組,深入前線進行戰地服務,指導部隊試用新型武器,檢修武器彈藥。
東北的軍工廠擔負著為朝鮮前線生產武器和彈藥的任務,工廠工人提出:前線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前線什麼時候要,我們就什麼時間給。工人們加班加點爭著提前完成超額完成任務,支援朝鮮戰場。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誌願軍沒有坦克,也沒有反坦克武器,是靠手榴彈、爆破筒和炸藥包攻擊敵人坦克的,迫切需要後方提供反坦克武器。
兵器工業立即組織力量,研究試製。經過解剖、分析、測試、改進、試驗,僅用了半年時間,先後設計研製成功了90反坦克火箭筒和配用的兩種火箭彈,當年就製造出火箭筒5千具,火箭彈20萬發送往前線,有效地打擊了美軍的“刺蝟戰術”。
1952年,坦克工業有三個修理廠,東北兩個,長春第十九機械廠、哈爾濱二八廠。從1952年起,開始接受裝甲兵訂貨,承擔坦克修理任務,修複了大量蘇式坦克、自行火炮及其發動機,有力地支援了誌願軍,也為裝甲兵部隊的訓練提供了技術保證。
彭德懷不止一次在誌願軍幹部中和會議上說過,誌願軍勝利,主要是得到高崗和東北的大力支持,說若要論軍功,“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應歸功於後勤。”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