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 / 1)

作者簡介

殷夫(1909—1931),原名徐白,譜名孝傑,小名徐柏庭,學名徐祖華,又名白莽,浙江象山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無產階級革命詩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左聯五烈士”之一。

殷夫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很早就教他認字,背誦古體詩等。1920年秋,剛滿10歲的殷夫就離開家鄉,進入象山縣立高等小學校讀書。當時,縣立高小受五四新文化影響較大,師生們經常在校內外宣傳打倒列強,反對軍閥,這使殷夫思想上受到了較深啟迪與教育。

1923年7月,殷夫考入上海民立中學。1925年“五卅”慘案爆發,民立中學師生積極參加“三罷”鬥爭,使殷夫受到強烈愛國主義教育。“五卅”運動後期,他一度回鄉,認真閱讀了許多革命書刊和理論著作,並參加革命文藝團體的活動,還發表了許多抨擊封建禮教的新詩。

1926年秋,殷夫考入上海浦東中學,他接觸了革命,並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為了革命隊伍的一員,開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政變,殷夫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囚禁三個月,險被槍決,後保釋出獄。

1927年9月,殷夫考入上海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科學習。他結識了共產黨員,並經常參加校內外的秘密革命活動。他辦過油印文藝刊物《漠花》,在青年學生中宣傳革命。後來,他又被推選為學生代表,多次在學生會上宣傳革命道理。這時他由團轉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初,殷夫又在校外參加了共產黨人組成的“太陽社”,

黨組織關係也編入該社。1928年秋,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被反動當局再次逮捕。他保釋後,輾轉家鄉從事了許多臨時工作,直到1929年3月,他才回到戰鬥的黃浦江畔。回到上海後不久,他又與黨組織接上了關係。從此,他完全投入了地下革命鬥爭,從事青年運動工作。

1929年夏天,殷夫在參加上海絲廠罷工鬥爭中第三次被捕。他被關了一段時間,受了幾次毒打,終於獲得了釋放。不久,他就恢複了組織關係,擔任了青年反帝大同盟和共產主義青年以及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他成為職業革命家以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解放事業。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殷夫為發起人之一。1931年1月,他應約赴東方旅社參加黨內秘密會議。因叛徒告密,他與柔石、馮鏗等八人被英租界巡捕逮捕。

1931年2月7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頻、馮鏗、李求實等五名“左聯”作家,與林育南等其他革命同誌共24人,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的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附近的荒野裏。

對於殷夫等同誌的遇難,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在2月22日發布了消息,又在由《紅旗日報》主辦的《群眾日報》上發表了社論,予以回擊。魯迅先生聞訊後,以極大的悲憤寫下了“慣於長夜過春時”一詩。兩年後,他又寫下了不朽名篇《為了忘卻的紀念》,表示了深沉的悼念。

殷夫被殺害時還不到21歲,他卻留下了詩作99首,譯詩11首。創作的數量雖然不多,但他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貢獻不小,他是革命詩派的代表詩人。

殷夫早期抒情詩表現了他對舊社會的憎惡和對光明的追求,也帶有傷感的情緒。後來他的鼓動詩,具有強烈的戰鬥性。他生前作品結集未能出版,新中國成立後編印了詩集《孩兒塔》《殷夫選集》《殷夫集》。主要作品有《別了,哥哥》《血字》《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一百零七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