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節期間,新疆七一紡織廠退休工人王伯文帶著9歲的孫子走進烏魯木齊市7坊街觀看畫展。他雖然並不懂畫,但他更願意在這一間間工作室裏轉悠,至少每周來轉一圈,這個習慣自2009年4月28日7坊街建立以來就有了。

在展廳與王伯文擦肩而過的陳小虎和女兒是第一次來7坊街,這個土生土長的烏魯木齊人對本土藝術界的關注較多,他驚訝於這個展覽彙聚了目前新疆乃至全國最好的畫家們的畫作,如阿不都克裏木·納斯爾丁、莫合德爾·亞森、趙培智、亞裏坤·哈孜、牛軍……“能把這些人的作品彙聚起來辦展覽,在新疆可能還是第一次,這些人把工作室都搬進了7坊街,那更是件了不起的事。”

7坊街成立

“我有一個夢想,建一個像格林威治村一樣的藝術家村,好讓搞藝術的人能有一個自己的據點。四周是一些堅固實用的住宅,租金便宜,還有一些可供小型演出的小劇場,一些可開畫展的飯館酒吧,還有一些藝術學校。這是一個大熔爐,各種人,各種想法在這彙聚,再傳播出去。”

這是電視劇《奮鬥》中主人公陸濤的夢想。陸濤在電視劇中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但他最終有了屬於自己的LOFT“心碎烏托邦”。在新疆,與陸濤一樣有著相同夢想的藝術家、文藝青年在2009年5月之春迎來了一個承載藝術夢想的區域——7坊街。籌建7坊街的是誰?不是文藝青年陸濤們,也不是以藝術為生的藝術家們,而是城市的政府管理部門。

2008年11月,在上海最早的文化創意園區之一的田子坊,來了一隊參觀者,為首者是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區委書記張海燕,整個參觀過程,張海燕回憶起來仍用“激動”這個詞來形容。

田子坊的位置就在上海鬧市的深巷裏,是依托老弄堂的原有建築建成的。設計師開設的特色小鋪一家挨著一家,像磁石一樣,對參觀者非常有吸引力。而當年弄堂的痕跡,可以從牆上釘的銘牌、小店門旁的舊自行車中找到。

一整天時間下來,“新疆一定要有這麼個地方”的念頭已在張海燕腦中生根:“我們水磨溝區一定要把文化創意園區建立起來!”

經過半年的緊張籌備,新疆首座文化創意園區——7坊街創意集聚區誕生了。

7坊街緣何選址“七紡”?為何取名為7坊街?

用張海燕的話說是受了上海八號橋和北京798的啟發,原來這兩個著名的藝術園區都是建在廢1H52廠裏的,有曆史感的建築和現代藝術的結合,感覺很奇妙。七一紡織廠在新疆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方位概念,就像二道橋一樣,隻要一提起,人們就知道它在哪。另外,七一棉紡織廠是新疆現代紡織業的搖籃,而7坊街正是利用“七紡”這個老工業基地的品牌知名度。

“7坊街”這個名字,就在張海燕及水磨溝區領導參觀完北京798後往外走的途中,就確定了。“坊”有作坊、個體手工的含義,用“坊”可以很好地詮釋藝術創作中的原創精神,而“7坊”與“七紡”的發音又是相同的。

7坊街的藝術家

7坊街有什麼?在這裏,包括繪畫、書法、雕塑、泥塑、油塑、麵塑、攝影、民族手工藝、裝幀、服裝設計、剪紙等不同類別的藝術作品都有精彩呈現。

隻要進入溫泉西路,從檢查站開始,I臨街牆壁,以紅色為底色,五顏六色的色彩潑墨般傾倒在牆麵上,抽象的圖案,變形的臉,彎曲的樹……還有一長串創作者個性化的簽名。長約500米的塗鴉牆,有倒立的舞者、有維吾爾族少女……塗鴉就是用圖案來反映自己的情緒、喜好和形象,帶給觀者隨心所欲、自在快樂、酣暢淋漓的感受,極具衝擊力的色彩使整條街道充滿活力。

走進7坊街創意園區,沿著盤旋而上的樓梯,走上二樓,7坊街創意產業集聚區到了。新疆本土49位知名藝術家的工作室分布在二層至五層。

當然,我們首先慕名來到4-11室,這正是國家一級美術師、油畫家、壁畫家阿布都克裏木·納斯爾丁的油畫藝術空間。作為中國油畫百年曆程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西域畫派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將根深深紮在了新疆這片熱土中。

2009年10月“7坊街新疆藝術北京特展”在京展出結束後,阿布都克裏木·納斯爾丁回疆的第一件事就是籌劃在7坊街設一個工作室。在這間隻粉白了牆壁的工作室中,多幅畫作靜靜地觀望著觀者,這裏既有2009年的新作《秋色》,也有1974年知名畫作《哈薩克姑娘》。他的肖像畫多以新疆當地各族人民為模特,哈密小夥、回族婦女、柯爾克孜族女教師、烏孜別克族大學生、母親、女兒……他畫筆下的人物形象鮮明、純樸、真實,飽含生命之美。《秋色》《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等風景畫,則以獨到的粉紫色作為主色調,輕快、明亮,富有鮮活生命力的風景撲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