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如畫江南(1)(1 / 2)

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不?今兒個一開春,昭華帝就下令今年的巡遊就定在江南了,這是這位年輕的帝王登基以來第一次巡遊,其陣式和重視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自前朝以來就有“朝覲當年築此壇,旌旗影裏簇仙班。隻今惟有青山在,日暮孤雲自往還。”的詩句,這樣的詩句讓當年還在馬上四處征戰的先祖爺沉迷不已,既是為其中描述的風景所陶醉,更是為那詩句中所讓人想象的帝王巡遊的浩大陣式所折服。

根據本國的史書所記載這帝王巡遊的傳統是由一位皇帝開創的,除去他第一次巡視隴西的短暫之旅,當然他的大規模巡遊,是始自封禪的。

至於這封禪呢, “封”字是指,在高山之極頂聚土為壇以祭天。積土為壇,意味增山之高,表示對浩蕩天恩的感激。而“禪”呢,則是指在大山之下的小山上掃出一片淨土來祭地,增加地的廣厚,以酬謝大地之神對萬物蒼生的恩賜。所以古代的帝王通過祭祀大典,向天地彙報為政的成功,又有昭告天下之意。

當年那位皇帝從都城鹹陽到泰山,路有千裏之遙。選擇了封禪,等於選擇了長途旅行。這一走,他的腳步就停不下來了。據記載,在稱帝的11年間,他一共有5次大規模巡遊,占據在位一半左右的時間,路程不可謂不遙遠,過程不可謂不磅礴。

這遠遠高於了史冊上所記載的,天子“五載一巡守”的古製。而巡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宣德揚威,安定天下。所以本國帝王的巡遊製度自先祖爺在世就是已經定下來的,規定在位者至少每五年一次巡遊國土,首先是要給在位者一個體察民情的機會。

這段記載,讓先祖爺每每談起都讚不絕口,因為自從先祖爺坐上皇位,他就發覺,這皇上啊,是不能隨意出去走動的,如果沒有了機會,就要一輩子呆在這朱牆內,看著那片天空,會是極其無趣的,雖然他的子孫也許不會達到封禪的高度,但也是可以體現天子之威,又感受到除皇城以外的不一樣的景色。

不得不說,先祖爺是個很實在又不失樂趣的人,在年老的時候還不忘給自己找些樂子,而這個帝王巡遊嘛,既不失了遊覽國內大好河山的機會,又可以體察民情,實在是個兩全其美的好事。

到如今,就是昭華帝登基後的第五年,所以他在新年過後的開朝第一天就下了旨意,將這第一次巡遊定在了江南,一時之間上上下下的人都開始忙碌準備起來。

江南地方官員在聽到昭華帝的第一次巡遊定在了他們這裏後,既激動又有些忐忑,激動的是,有機會接待帝王的巡遊是會被載入史冊的,忐忑的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差錯那麼這其中所要承擔的風險又是難以言明的。

但不論是激動還是忐忑,他們都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來迎接帝王的巡遊隊伍。

這帝王巡遊自然是不那麼簡單的,這安全就是首要的一個問題,不過作為一個馬上起家的王朝,昭華帝從做皇子時就有專門的死士,做了這皇帝以後更是接管了這皇家自古以來的隱衛。

說到這隱衛,大家都是隻有耳聞卻未見過其身,正可謂是“隱”,傳聞說,這曆任隱衛的頭子是和他的主子即在位的帝王同生共死的,因為他需在該帝王即位後飲下隻有皇族才有解藥的毒藥,終此一生為皇家效命。

若是帝王不幸在他們的保護下還出了意外,那麼自然是拿不到解藥隻能和帝王一起陪葬了,所以這些隱衛向來都是忠心耿耿的。

這次也不例外,找人易容成昭華帝的模樣,安排和大部隊一起走陸路,而真實情況是皇上他走的是較快的水路,這樣既保證了皇上的安全也可以感受到較為真實的民情。

接著就是路上明麵上護衛的問題了,雷雲此時已經攜新婚的妻子奔赴了南疆,禦林軍需留守在皇城守衛皇城的安全,此番不樂意也隻能動用楊家的力量了,定北侯這個老狐狸,深怕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活出了什麼差錯會毀了他的勢力。

所以,在這之前立馬上了折子說自己因小兒病逝,心疾複發疼痛難耐故請求在家修養多月,而楊瀟也很快的跟著遞了折子說胞弟病逝,老父舊疾複發,這自古忠孝兩難全,但如今老父年事已高恐生事端故特請在家侍疾。

路南城看到這父子二人相繼遞來的折子都氣笑了,這不就是楊家最擅長的把戲?拿著俸祿享受著高位的權勢,偏偏一有事就總想著推脫,這樣的臣子留他何用?

當然最後楊家也沒有做的太過分,隻是將族裏一個不怎麼出眾的少年推了出來,由他來領隊護衛皇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