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精品選 詩歌 1.(2 / 2)

落.日

1909年春,曼殊將所繪的《文姬圖》贈劉三。劉三即據畫跋賦六言詩作答,中有“白頭天山蘇武,紅淚洛水文姬”二句。曼殊看後,憶及五年前舟經錫蘭,思念家國,欲求一振的情景;對照如今旅居東瀛,係身情網,意誌消沉的狀況,不由悔恨交加,於是拿出上年劉三《送曼殊之印度》的七絕來讀,那熱烈而誠摯的情調,再次扣動他的心弦。他愴然執筆,步劉三詩韻,寫出此首以作反省。

落日滄波遠島濱,悲笳一動獨傷神。誰知北海吞氈日,不愛英雄愛美人。

題《雪萊集》

1909年春,蔡哲夫將得自僑居上海的英國女郎蓮華的一本《雪萊詩集》轉贈曼殊,希望他能譯介給中國讀者。對此曼殊十分感動,隻可惜當時心情不好,難以把筆,於是就寫下這首詩,以表愧意。

誰贈雪萊(原譯師梨)一曲歌?可憐心事正蹉跎。琅玕欲報從何報?夢裏依稀認眼波。

題《擔當山水冊》

1909年8月,曼殊自日本回至上海,時到孝友裏半行半隱窩訪蔡哲夫、張傾城夫婦,其間蔡哲夫出示畫冊,曼殊應邀題此詩於其附頁。

《擔當山水冊》——蔡哲夫得自雲南的擔當所繪的三幅山水畫所裱成的冊頁。擔當(1593至1673),姓唐名泰,號大來,法名普荷,雲南晉寧人,是明末清初一位富有民族思想的和尚。明亡後,怨艾悲愴,寄情詩畫書賦,時稱“三絕”。畫以山水為主,兼工人物,格調蒼涼典雅。

一代遺民痛劫灰,聞師陡聽笑聲哀。滇邊山色俱無那,迸入蒼浪潑墨來。

碧闌幹

1912年6月19日,曼殊偕孫伯純等東渡日本,在東京千馱穀租屋居住。一天,他偶然遇到一位少女,與之搭訕,而少女美妙的風姿給他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碧闌幹外遇嬋娟,故弄雲鬟不肯前。問到年華更羞怯,背人偷指十三弦。

南樓寺懷法忍

革命屢受挫折,使曼殊心懷憂傷。但他對革命的勝利始終充滿信心。詩中表示一定要經受起黑暗勢力重壓的考驗,並以此精神與遠方友人共勉。

南樓寺,指杭州西湖白雲庵。

法忍——陳去病。

萬物逢搖落,姮娥耐九秋。縞衣人不見,獨上寺南樓。

為玉鸞女弟繪扇

1913年春,曼殊在上海,目睹袁世凱倒行逆施,禍國殃民,而民主革命又處於低潮,心情異常憂憤,於是借繪畫賦詩來抒發抑鬱。

玉鸞,疑即《絳紗記》中的“馬玉鸞”。據雲為香山人,居英倫,究心曆理至稔,治泰西文學卓爾出群,但家事、婚事均不如意,最後削發為尼。

日暮有佳人,獨立瀟湘浦。疏柳盡含煙,似憐亡國苦。

彥居士席上贈歌者賈碧雲

1913年,曼殊在上海,對新戲運動頗為熱心。10月,他應陳彥通邀宴,席間聽了賈碧雲的演唱,即作此詩相贈。

彥居士,陳彥通,曼殊1908年在南京秪垣精舍的同事陳三立的第七子。

賈碧雲,字翰卿,著名戲曲演員,與梅蘭芳、馮春航、毛韻珂並稱。曼殊讚揚他歌舞美妙,“溫文爾雅”,為“今日梨園名角”(見《燕影劇談》)。

一曲淩波去,紅蓮禮白蓮。江南誰得似,憂憶李龜年。

東行別仲兄

1913年12月,曼殊在上海患腸疾,遵醫囑赴日本治理。臨行作此詩與潛居法租界的陳仲甫(獨秀)道別。

江城如畫一傾杯,乍合仍離倍可哀。此去孤舟明月夜,排雲誰與望樓台?

憩平原別邸贈玄玄

1914年初,曼殊隨革命朋友田梓琴、邵元衝等到大森、橫濱等地,在羽田共浴礦泉,時值新雨初過,稚柳吐芽,梓琴吟

誦“漏泄春光有柳條”之句,而曼殊麵對“湖光梅影,益增惆

悵。”賦成此絕句。

平原別邸,即田梓琴別墅。

玄玄,即田桐(1879至1930),字梓琴,湖北蘄春人,同盟會發起人之一,時因參與反袁而逃亡日本。

狂歌走馬遍天涯,鬥酒黃雞處士家。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

佳人

1914年春,在日本獲得一幀攝於千葉町蓮花池中島的日本藝伎相片。相中人身著和服,美麗端莊。曼殊看著,浮想聯翩,情不自禁地在背麵寫上此詩。

佳人名小品,絕世已無儔。橫波翻瀉淚,綠黛自生愁。舞袖傾東海,纖腰惑九洲。傳歌如有訴,餘轉雜箜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