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夢境(1 / 3)

剛剛進入夢境,就有一個白須的老者出現在我的麵前,也不說話,隻是笑眯眯的看著我,就好像和我很是熟悉一樣。

“小夥子,到龍潭山去?要去釋放一條孽龍?”白須老者笑眯眯的問到我,那表情似乎早就知道了我的所有行動和目的。

我也不敢隱瞞,我知道這個白須老者很可能就是我完成所有任務的關鍵,隻得拚命的點了點頭,說道:“前輩在上,請受晚輩一拜。正如您所說,我正是要去到龍潭山,去完成一件很可能完不成的事情!”

“要不要,我給你點指點,按照我說的去做,保管你能做成!”老者表情不變,隻不過慢慢的從手裏變出一本泛黃的書來。

“前輩請將,晚輩洗耳恭聽!”

“我知道你是要將孽龍放出來,隻是那條孽龍被鎮在了龍潭山下,時時刻刻受著折磨,你一個常人怎麼能輕易的將它放出來呢?要想將這條龍放出來,必須要一個人幫忙!這個人不是人,而是鳳凰。這條孽龍就是傳說中和鳳凰龍鳳呈祥的那條龍,隻不過是被奸人所害才被鎮在了龍潭山下麵。可是,那隻鳳凰也被封印在了一個湖中。救龍就必須先得將這隻鳳凰放出來,將鳳凰放出來你就不用管了,這隻鳳凰自會想到辦法將孽龍送出來。

下麵的故事你仔細挺好,每一個都對你有用處!龍潭山旁邊有一個一樣的高山,叫龍鳳山,在龍鳳山上麵,有一中東西,是鳳凰最喜愛的東西。在鳳凰被封印在湖底的時候,鳳凰將自己所有的神力和功底全部釋放在了這個東西的上麵,這個東西就是石蓮。龍鳳山的石蓮,是稀有罕見之物,共有五朵石蓮,像朵朵蓮花,活生生地生長在龍鳳山頭上。其中鳳頭山的那朵蓮花是龍鳳山最高之峰。鳳頭山峰,就像一朵石蓮,獨出雲峰,道觀真武殿建在蓮花台上。大石蓮旁邊有一朵小石蓮,這一大一小便是龍鳳山鳳頭上的兩朵石蓮。

在鳳頭與龍頭中間山埡壑的路下,有兩朵石蓮,也是一大一小。在林蔭之下,一朵大石蓮之上豎一巨石,像站著一頭白象。另一朵小石蓮在離此30米處的林蔭之中。

龍鳳中間山上的石蓮最神奇,直徑約5米,石圍約15米,中間綻開如花瓣,還有一朵蓮蓬。石蓮旁邊有一臥石,形似一條鯉魚,又像一隻小船。

傳說,億萬年前,這裏是海洋,龍鳳山是海上的一個小島,觀音菩薩曾經在小島上修煉。小島旁邊是觀音菩薩的蓮花池,池邊停泊著一隻小船。觀音菩薩常常乘坐小船出海。後來海枯池幹,池中蓮花、蓮蓬和小船全部化石為影。觀音菩薩則離開此地雲遊普陀去了,給這裏留下了蓮花、小船的石影和美麗的傳說。

據說還有更多此類奇景和民間傳說相映襯。但最有名的還是石觀音和觀音泉。在龍鳳中間山北麵,漢王至甘泉公路之下的林蔭中,豎著一個獨特的巨石,遠觀近看都如觀音菩薩。因此,老百姓說,那是石觀音。在石觀音旁邊約50米的地方,有一清泉名觀音泉。據說為觀音菩薩點出,水質冬暖夏涼。老百姓說,飲了泉水之後,可以消災避難,治療多種疾病。遠近村子的老百姓常到該泉飲水,或取水回家。

傳說鳳凰產於秦嶺大山之中,那裏氣候溫和,風景優美,是鳳凰聚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很早以前,一隻鳳凰飛出大山,墜於秦地,起飛困難。恰遇秦王出遊,發現地上有一隻鳳凰,便親手撫摸,之後扶起。並說:鳳仙,你為何落於此地?現在好了,你可以飛向藍天。鳳仙謝過秦王的扶救之恩,徐徐升空飛去。秦王扶起鳳凰的地方後被命名為扶鳳,鳳凰高翔之地命名為鳳翔。

鳳凰一路飛來,留下許多遺跡,後來這一路與鳳凰有關的地名,據說都與這隻鳳仙有關。

話說鳳仙飛越秦嶺時,被那裏的青龍發現,青龍隨後躍起,尾追鳳仙而來。鳳仙飛行到該地甘泉河源頭,發現下麵有許多奇石美景,有石蓮、石船等。它想,這可能就是觀音菩薩曾經修行過的清淨聖地。便徐徐落地。騰空而來的青龍,發現鳳仙已落地休息,於是它也落到鳳仙對麵。

青龍與鳳仙相遇之後,突然被眼前鳳仙產生的幻影所迷惑,心生一癡。等它醒過神時,已被天庭太上老君察覺,天神一刀揮來砍傷青龍。鳳仙連忙上前,正欲說話之際,太上老君又用手指一劃,龍鳳立時化山為影,並把頭置於東西兩麵,形成兩個山巔,即西為龍頭,東為鳳頭,故稱龍鳳山。

從此以後,每當雲霧罩定大山之後,雲霧中便有龍鳳飛舞。龍與鳳也著實常為百姓興雲降雨,剪惡驅邪,保一方清平。

當地僧、道弟子和眾百姓為念龍鳳護佑之恩,便於龍頭上建起一座寺院,於鳳頭上建起道觀,自從寺院、道觀建起之後,風調雨順,百姓安寧。每年三月三道觀廟會日,四月初八佛寺廟會日,周圍各村社的善男信女,就會扶老攜幼,盛裝上山祭祀。

漢王寺與龍鳳山佛寺道觀建於同一時期,屬於龍鳳山脈主要文化遺存。由於它名稱獨特,其來源便變得神秘,在當地民間說法不一,傳聞頗多。

新修建的漢王寺上為佛寺、中為道觀、下為龍王廟,據說模仿舊寺形式而建,但規模不似從前。

參觀中劉老介紹,漢王寺始建於東漢,宋改福慶寺。清光緒十二年編纂的《階州直隸州續誌》中記載:福慶寺,在州東三十裏,宋建,明萬曆年間重修。寺內現有明清碑刻記載亦為福慶寺。因此原寺名應為福慶寺。

原寺從街北拾級而上,山門前石雕雄獅蹲於兩旁,走進山門,有前庭後院,有殿堂僧房膳舍,泥塑彩畫,光耀多目,全寺共有石雕、塑像四十餘尊,是一處規模較大的集寺院、道觀、龍王廟為一體的古建築群。曆經滄桑,風雲變幻,原寺廟石佛塑像等已不存在。

劉老認為,關於漢王寺名稱來源的傳說中,隻有“先叫番王寺,後改漢王寺”的說法最有道理。據劉老訪問當地的老人後獲悉,現在漢王街的老戶王姓家族其祖上是藏族,按照當地群眾口碑和有關史料記載,寺名初為甘丹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