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論
間嚐審時度勢,竊歎我中國以仁厚之朝,而出洋之臣,何竟獨無一人能體君心而達君意者乎?推其故,實由於行已不知恥也。《記》曰:“哀莫大於心死。”心死者,詬之而不聞,曳之而不動,唾之而不怒,役之而不慚,刲之而不痛,糜之而不覺。則不知恥者,大抵皆心死者也。其行不甚卑乎!
……然而我中國之大臣,其少也不讀一書,不知一物,以受搜檢。抱八股韻,謂極宇宙之文。守高頭講章,謂窮天人之奧。是其在家時已忝然無恥也。即其仕也,不學軍旅,而敢於掌兵。不識會計,而敢於理財。不習法律,而敢於司理。瞽聾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耄頤,猶戀棧豆。接見西官,栗栗變色。聽言若聞雷,睹顏若談虎。其下焉者,飽食無事,趨衙聽鼓,旅進旅退,濡濡若驅群豕,曾不為恥。
是其行已如是。一旦銜君命,遊四方……見有開礦產者,有習格致者,有圖製作者,彼將曰區區小道,吾儒不屑為也。其實彼則不識時務者也。……此所以辱君命者。然則所恥者何?亦恥己之所不能者耳。己
之所不能者,莫如各國之時務。首考其地理,次問其風俗,繼稽夫人心。又必詳察夫天文,觀其分野而知其地輿。今日者,人臣苟能於其所不能而恥者……使於四方,又何至貽強鄰之訕笑,而辱於君命乎?
吾嚐考之:蘇武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從,置窖中六日,武齧雪得不死。又遷之北海,卒不屈。是其不辱君命,非其行已有恥故乎!……雖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而何以今天下安於城下之辱,陵寢之蹂躪,宗社之震恐,邊民之塗炭,而不思一雪,乃托虎穴以自庇。求為小朝廷,以乞旦夕之命,非明明無恥乎?朝睹烽燧,則蒼黃瑟縮;夕聞和議,則歌舞太平。其人猶謂為有恥不得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
《易》雲:“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吾蓋三複其詞,而歎天之生材,有利於天下者,固不乏也,況美利乎!而今天下之美利,莫外於礦產,而中國之礦產,尤盛於他國。今山東之礦已為他人所籠。山西之礦,亦為西商所覬。若東三省之金,湖南、四川、雲南,以及川滇界夷地番地之五金煤炭,最為豐饒。他省亦複不少。
……有礦之處,宜由紳商公議,立一礦學會。籌集斧資,公舉數人出洋,赴礦學堂學習數年,學成回華,再議開采。察礦之質性,而後采礦。能不用西師固善,即仍用西師,我亦可辨其是非而不為所欺。……中國近年來部庫空虛,司農幾乎束手,而實逼處此,又不能不勉強支持。以故款愈絀而事愈多,事愈多而費愈重。除軍警之餉需、文武之廉俸、各局廠委員司事之薪水、工食諸正款概不計算外,他若修鐵路也、立學堂也、定造兵輪、購辦槍炮,以及子彈火藥也,種種要需,均屬萬不得已。
……扼要之圖,厥有四事:
一曰習礦師。開礦之法,識苗為先。當日所延礦師,半係外洋無賴,誇張詭詐,愚弄華人,婪薪棒數萬金,事後則飄然竟去。滇南延諸日本,受弊亦同。必須令出洋學生專門學習,參以西法,精心考驗,明試以功,斯則丱人之選也。
二曰集商本。近日集股之事,聞者鹹有戒心。苟有虧蝕,查究著償。股票由商部印行,務使精美,不能作偽,乃能取信於民也。
三曰弭事端。眾逾千人,派兵彈壓,並礦丁團練,以防未然。秩之崇卑,視礦之大小,督撫兼轄。礦政如鹽政之例,以一事權。礦中危險頗多,仍參仿西國章程辦理。
四曰征稅課。礦稅不能定額,情形時有變遷,宜略仿泰西二十分抽一,信賞必罰,酌盈劑虛,因時製宜,隨地立法。事之濟否,首在得人矣。
……蓋以士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則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輕。士習端而後鄉黨視為儀型,風俗由之表率。務令以孝悌為本,才能為末。器識為先,文藝為後。
論語言之齊一
我國各地交通不便,語言因以參差。今汽車、汽船既未遍通,有何良策能使語言齊一歟?
語言之變遷,其與進化相關係歟!荒裔野人,匪諳言詞。蟠屈其指,作式以代。蠻野之狀,吾不論矣。獨夫弱劣之族,啙窳寡識。國語歧異,每不相埒。又其甚者,鄰毗之間,家各異言。室人告語,他人聞之,輒為膛目。既靡合群之力,無複愛國之想。澌滅之原,實基於是。黑奴紅種,其彰彰者。惟我祖國,語言雜遝;外人著述,頗有以是相譏訕者。晚近以還,踸踔之士,僉稔語言歧異之為我國大謬也,於是有改良語言之議。雖然,謀之不臧,獲效靡自,餘心恫焉。不揣檮昧,為撰中國語言齊一說。
語言豈曆久而不變者歟?究語言之學,考世界國語所肇祖,奚不出自一幹。乃遞嬗遞變,迄於今茲,其種類蓋三千有奇矣。雖然,古昔之時,交通隔絕,其日趨於異也固宜。今則舟車交馳,千裏俄頃。交通之利,邃古所無。向之由同而異者,今且有由異而同之勢焉。特由異
而同,其為變蓋漸,匪吾人所及窮詰。然吾敢言,京垓年歲後,世界言語必有大同之一日也。我國國語,凡涉及新學術、新製造、新動植物,多假他國字音以為名,此亦一證。以一國言之,其變遷之跡,尤為鑿鑿可據。日本九州島大阪,語言向與東京不相符。乃自交通頻繁,不十餘稔,駸駸有劃一之風。變遷之迅,蓋有如此。若以我國言之,進步之迅,遠不逮日本。然其跡亦有可按者。自遂古迄近世,黃河流域,若豫,若魯,若燕,若晉,若秦,僉為帝都,舉中原衣冠之士湊集焉。故其語言多相若。厥後,隋場浚運河,南北統一,而南方之語言一變。金陵為帝都垂四百年,長江之交通日繁,而南方之語言又一變。迄今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之語言,相似者多,職是故也。自茲而外,若滇,若黔,若粵西,其民族土著蓋鮮,來自他鄉者居泰半,故語言變遷最著,無撐犁孤塗之病。若夫吳越南境,閩南粵東兩省,晚近交通始盛,語言之變遷,猶未顯著,故與他省較然不相似。以上所言,蓋其大略。晰而言之,彼黃河、長江流域之語言,雖曰略同,豈無歧異者在?矧夫以全國計之,語言之歧異者,實居其多數也。語言歧異,為國之羞。齊一之法,夫何可緩!汽船、汽車,既未遍通,聽諸天然,近效莫得。無已,其假諸人力乎!
假諸人力,必自教育始矣。教育之道有二:(甲)設官話學堂;(乙)學堂設官話學科。準茲二者,則乙為優。設官話學科於中學、小學,不若設於蒙學。年愈稚,習語言愈易,其利一;教育普及,其利二;習此可以兼通文法大綱,官話教科書中,單字依文法大綱排列。其利三;蒙學畢業入小學,即一例用官話,凡尋常應對,課堂授受,無須再用土白,其利四;此其學製也。若夫教授之法,近人論者蓋鮮。然以華人授外人土白之例行之,則未可也。今擬教授之法數端如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