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語不由皺眉,試探道:“太子殿下?”
那人手一頓,隨即苦笑。
見過如此落魄狼狽的太子殿下嗎?
可他就是啊。
隨軍來到北燕,原本是父皇希望他能順便撈些軍功,鞏固住他太子的地位。什麼禦史提議,什麼梅貴妃推波助瀾,這一切也不過是正中了父皇的下懷,正好給了他可以隨軍的借口。
當初來北燕前,他去禦書房見父皇。父皇語重心長的跟他說,京城或許會有變故,所以要他跟著方將軍來北燕,一則是避過風頭,再則是若能立下些軍功,在軍隊中露露臉,能討得了將士的愛戴,對他將來登基必然有著十足的好處。
他從未上過戰場,可男兒總有些熱血沸騰的時候,他還深覺有趣,毫不猶豫的應了,且還帶著興奮之情來到了北燕。
可北燕比他想象中要混亂。
原本以為北燕就是方將軍的地盤,他們在此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危險。可沒有想到,北燕會混亂至廝。好不容易壓下了糧價,平息了內亂,外頭流沙國幾十萬大軍卻壓境,死死守住城門。甚至那些人還抓了不少去外頭經商的客商百姓,威脅他們打開城門受死,否則隔一段時間便殘忍殺害一人,惡行累累令人發指。
他一個熱血上頭,便沒忍得住,親自上了城門叫囂,卻險些被人一箭射成刺蝟,若非是將軍拉了他一把,他或許能被那支箭矢刺個透穿。
他太子當慣了,何曾遇到過這般險境?可這危險沒能澆息了他的怒火,反倒是讓他的憤怒越燒越旺幾乎控製不住。
於是,他便闖了大禍。執意要帶兵出城,殺對方個片甲不留。
可是方將軍反對,說對方人數占優,且北燕大旱,糧草無收,朝廷的糧草支援遲遲不到,軍心本就不穩,此時強行出城應戰實為不智。
可他執意不聽,非要命令方將軍出戰。可惜方將軍並不聽他指揮,隻沉默不語。
他與將軍置了氣,且還放出了狠話,即便西辭勸過他,在這北燕之地方將軍才是大將軍,才是北燕的最高指揮者,即便是太子也不能隨意發號施令,但他聽不進去,還一度斥責方將軍懦弱,不敢應戰。
這讓北燕的軍心更加動搖。
而方將軍始終無動於衷。
可後來,朝廷的糧草遲遲不到,北燕幾近斷水斷糧。流沙國那群卑鄙無恥的家夥在水源處下了毒,致使那本就不多快要幹涸的水也不能碰了。
將士們餓著肚子堅守城門,百姓甚至挨著餓,將家中能吃的東西全都送到了軍營外,說他們還能堅持,但守城的兵將吃飽了才能打仗。他當真是深受觸動。
有一日,方將軍接到線報,說是對方大將會從一條小路經過,運送糧草援軍。北燕城已經快要堅持不下去了,將軍這才鋌而走險,欲要半路埋伏,劫了對方的糧草。
他聽了熱血沸騰,非要跟著出征,將軍原本不答應,但坳不過他,最終同意了。
他們帶著一萬大軍深夜裏從地道出城,埋伏在那敵方大將會經過的路邊,可左等右等,對方遲遲不來,直至等到快要天明,對方也沒有出現。
將軍欲要前去刺探,可最終糟了埋伏,但幸好逃了出來。此時將軍便知那情報定是出了問題的,還可能是對方一開始就散布的假情報。
但是,事情有些奇怪。敵方的埋伏也隻那一處,將軍逃離時也沒有再遭到追擊。
將軍覺得此事有詐,欲趁著天還未亮,先從地道回城再說。一路無驚無險的回了邊城,方將軍還未想好此事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對方大將便又開始叫囂城門。
而正在此時,大裕朝似乎出兵襲擾了敵軍後方,讓敵軍損失了近萬人。敵方大將連忙派兵支援,城門處留下的敵軍不足六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