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 5.
雕梁畫棟的建築瑰寶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除了壁畫和彩塑外,還有大量的古建築。莫高窟的石窟建築形製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
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槃窟等,此外還有一些佛塔。
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是第16窟,最小的是第37窟。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具有豐富的藝術特色。
莫高窟內外保存有5座唐宋木構窟簷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繪有大量的各個時代的古建築形象。從這些窟簷建築可以推想千百年前人們出於各種目的建造的幾百座窟簷殿堂簷翼相接,畫柱雕梁,十分壯觀。
在這個唐末宋初的5座木構窟簷中,晚唐末期建造了第196窟窟簷,其上部殘毀,僅存4根簷柱及梁枋構件,而且窟簷與洞窟是同時建造的。
北宋時期建造的窟簷包括:970年建的第427窟窟簷,976年建的第444窟窟簷,980年建的第431窟窟簷。第437窟的窟簷沒有明確的建造紀年,但其結構形式與鄰近的第427窟、431窟的窟簷相比較,時代是接近的。
這幾座石窟的窟簷,雖然在規模尺度上稍有差別,但其結構和形式則基本相似,它們都是三間四柱,深約一間,正中一間開門,左右兩間開窗。
所有的梁柱都為八邊形,柱上有鬥拱,柱下無柱礎,柱立於地袱之上,袱下有挑出岩體的懸臂梁,梁間鋪設木板即成為洞窟之間的往來棧道。
各窟窟簷的外觀形製古樸,鬥拱的風格以及八邊形柱與中原同期古建築的風格有著較顯著的差異。這可能是因為敦煌地處邊陲,在建築技術上保存了較多古老傳統。如第427窟窟簷的木結構梁柱額、枋、鬥拱、椽、檁等構件都保存完整。簷下圓椽一層,飛頭一層。簷端平直,兩翼不翹飛,與壁畫中所畫建築的形象相同。
第96窟外層的九層樓,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裏邊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內盤腿而坐的泥胎彌勒菩薩的造像。由此,人們習慣稱九層樓為“大佛殿”。
九層樓前後經曆了幾次重建,從最初隻有兩層,後來於1927年至1935年才改建成了九層。上兩層是保護33米高的彌勒像頭部的頂蓋。整個樓身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勢,白壁丹楹,宏偉而秀麗。
九層樓內彌勒菩薩的造像非常豐盈圓潤,有典型的唐代風格。據說當年武則天當政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武則天就對民間宣揚自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當時的彌勒佛造像有很多女性化特征。
在莫高窟窟前園林中,有一座可能建於宋初的小巧的亭閣式塔,木簷土身,單簷八角攢尖頂,上有覆缽相輪的塔刹。塔身正麵有門,門額上墨書“慈氏之塔”。門內有方形小室,各壁及穹隆頂均有壁畫。這座小塔比例適度,小巧精致。此塔原在三危山中,後來,移到莫高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