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 5.(1 / 2)

敦煌壁畫 5.

歎為觀止的唐代壁畫

唐代敦煌壁畫的題材,大致可歸納為4類:淨土變相;經變故事畫;佛、菩薩、供養人畫像;佛教史跡畫。其中,經變畫取得了巨大成就。

淨土變相是佛教淨土宗信仰流行的結果。佛教中講西方淨土是永無痛苦的極樂世界,人死後可以重生。淨土變相就是用圖畫描寫西方極樂世界的樓台伎樂、水樹花鳥、七寶蓮池等美麗的事物,以勸誘人們信仰阿彌陀佛,以便將來有機會去享受。

在那些有現實根據的美麗的形象中,透露出對於現實的物質生活的繁華富麗加以積極的讚揚與肯定。這種思想雖然與宗教信仰相結合,然而與主張人生寂滅、世界空虛的清淨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淨土變相中充滿了肯定生活的開朗的歡樂的氣氛。

淨土變相的構圖是繪畫藝術發展中的重要突破。利用建築物的透視造成空間深廣的印象,而複雜豐富的畫麵仍非常緊湊完整。莫高窟的唐代淨土變相有100多幅。第172窟的淨土變相可以是盛唐時代淨土變相的代表作之一。唐前期的經變畫畫麵更加複雜,人物和場景眾多,表現了畫匠宏大的氣魄和處理複雜構圖的能力,也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這一時期的經變畫以極力渲染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經變最多,這類壁畫線條流利圓潤,構圖清晰完整,氣氛熱烈和諧,呈現出一片

歡樂、祥和、幸福的景象。與內容的變化相適應,壁畫的色彩也趨於熱烈,形成了鮮豔明快、富麗絢爛的視覺效果。

本生故事和佛傳也算是經變的一種,在唐代,本生故事畫和佛傳也用新的方式出現,中部是巨幅極樂世界說法圖,兩側為立軸式連環畫,一般是“未生怨”和“十六觀”。

“未生怨”是用連續故事畫表現頻婆娑羅王為了求子先殺了一個修道之士又殺了修道之士投生的白兔,結果生了阿闇世太子,但太子長大卻把父王囚禁起來,並要拔劍殺母後。

“十六觀”是表現看著太陽、月亮、水、地、樹、寶池、樓台等16種不同情況下的靜坐冥想。藥師淨土變的特殊內容是用一係列的小幅畫作表現的12種大願。

壁畫的形式有橫卷式、條幅式、棋格式和屏風式等形式,故事內容大都與“十六觀”相對應,中間或上部繪大型的“阿彌陀西方極樂世界”。

唐代人們對菩薩信仰普遍,這使得藝術家製作菩薩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一時期,菩薩像繪畫得都很高大,很細致,單身菩薩像盛行起來。

這些菩薩像頂梳高髻,頭戴寶冠,胸前雜飾珠串瓔珞,臂腕佩帶環鏈,天衣飄飄,長裙覆足;麵相豐滿端麗,身體比例勻稱健美。

初唐第57窟的觀音像最為優美,她體態婀娜,神態略顯沉思,頭部微斜,臉為蛋形,細眉長眼,鼻直唇小,全身上下,珠光寶氣,一手舉頦下,一手下垂身後,赤足踩蓮花。

盛唐的第205窟中,高大觀音頭戴寶冠,係長裙,披巾帶,亭亭玉立在大蓮花上。在觀音的右下方,還畫有一供養人,通過目光對視和一串念珠,把神和人巧妙地聯係在一起。

唐代供養人畫像也有很多,第139窟供養人畫像是兩三米高的大像。無論是主人還是奴婢,都具有曲眉豐頰、豐肌膩體的特征。每個

人的麵部表情各不相同,主人們雍容華貴,手持香爐或鮮花,表現出

虔誠的心態;奴婢們有的捧著琴,有的捧著花,有的捧著水瓶,還有的左顧右盼。

在莫高窟唐代壁畫供養人畫像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實,表現了不同階級、階層人們的感情和願望,為後世留下了生動豐富而又形象的曆史資料。

唐前期壁畫題材的另一大突破是佛教史跡畫的出現。在武則天大力弘揚佛教的時期,莫高窟第323窟出現了一批佛教史跡畫。這些壁畫有真實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也有佛教徒們虛構的場景。

唐前期的供養人畫像也有突破,打破了前代千人一麵的模式,注重刻畫不同人物的特點和個性,供養人的形象也由小而大。

唐代圖案畫在隋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其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唐時期的圖案畫及其紋樣,吸收了羅馬、印度圖案紋樣的藝術風格,結合自己民族圖案紋樣的基礎和特點,完成了新的偉大的藝術創造。

唐前期石窟壁畫的裝飾圖案以卷草紋最為普遍,主要以流利宛轉的線條描出正反相間的卷葉,再填充蓮花、寶相花、海石榴花等花卉圖案,並巧妙地配以孔雀、靈鳥、飛天等。這種卷草可以自由舒卷,適應於任何空間,也最富於變化。

在莫高窟唐代洞窟中,到處可以看到藻井、龕頂、背光、蓮座、塑像及供養人服飾圖案畫。在經變畫的四周,同樣繪飾著藝術家們精心設計的圖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