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說 2.(1 / 2)

清代小說 2.

譴責小說的興起和代表作

晚清時期,清朝政府統治階級腐敗無能,社會黑暗,人們生活困苦,精神空虛,思想先進的作家懷著變革的強烈願望,試圖用小說創作解答社會與人生的一係列問題,探求由亂致治、安邦定國的方法。

譴責小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因此具有深刻的時代內涵。在晚清的十餘年間,譴責小說出版得特別多。主要有幾方麵原因:

一是時代的需求,人們對

社會政治不滿,一些譴責小說

正好投合讀者要求抨擊時弊的心理。

二是印刷術發展迅速,促使書刊大量印行。一些書報成為刊載小說的園地,轉過來要求作者提供更多的小說作品。

三是受國外文化的影響。一些國外作品的輸入以及理論的灌輸,給晚清作者以新的養料,同時也刺激了他們的小說創作。

四是維新派的小說界革命從各方麵肯定譴責小說的價值,鼓勵作家從事創作。維新派的人也以小說作為改良社會的工具,創作小說以開民智,喚起國人的覺醒。

譴責小說緊密聯係時政,揭露官場醜態,抨擊社會黑暗,諷刺手法的運用比《儒林外史》更尖刻。比較有名的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和曾樸的《孽海花》。

李伯元,字寶嘉,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畢生從事小說創作和報刊編輯工作,在晚清報界文壇頗負盛名。《官場現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共60回,約78萬字,由許多相對獨立的短篇串聯而成,抨擊了封建社會末期的官僚製度,著力描寫他們貪汙腐敗和媚外賣國的醜態。

小說中形形色色的官僚,他們的地位有高低、權勢有大小、手段也有不同,但都是“見錢眼開,視錢如命”之徒。對洋人,又多奴顏婢膝、喪權辱國。

小說在寫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但又有所發展,充分運用了誇張、漫畫式的諷刺手法,往往寥寥幾筆,就將人物的音容體態勾勒出來。同時,作者又善於描寫細節,使筆下的人物生動傳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官場現形記》通過對黑暗世界的刻畫,從吏治的角度,表現了封建統治即將崩潰的社會本質,客觀上讓人們認識到封建統治的腐朽。《官場現形記》連載以後,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強烈反響,其後的 效仿之作頗多,蔚為大觀。

吳趼人,名沃堯,廣東南海人,因居佛山鎮,故筆名我佛山人。吳趼人是晚清最多產的小說家,著有小說30餘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作品。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全書共108回,約63萬字,敘述年輕幕僚九死一生在20年中耳聞目見的社會腐敗、醜惡現象,描繪了一幅行將崩潰的清帝國的社會圖卷。

其內容比《官場現形記》更廣泛,不僅寫了官場人物、洋場才子,而且涉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但重點還是暴露官場的黑暗。

小說中描寫的官吏都是卑鄙無恥之徒,他們貪贓枉法,營私舞弊,賣官鬻爵,懼怕洋人,賣國求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