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 8.
昭君出塞千古美名傳揚
“昭君出塞”是漢族和匈奴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後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文中寫到昭君自動請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
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細細追查之下,漢元帝發現了畫工毛延壽為了利益故意醜化王昭君的事情,一氣之下就處罰了毛延壽。我國古代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記載這件事時說:
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案圖召幸。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
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複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巨萬。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於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並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婚後的第三年,即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逝世。
失去親人,遠離故國的王昭君內心感慨萬千。她與故國分隔了千裏,心裏掛念著自己的親人,於是滿含深情地為漢元帝呈上一封書信請求他顧念自己的家庭,希望能返回中原。這個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王嬙報漢元帝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唯陛下幸少憐之。
王昭君在這封信中說:臣妾有幸被選為陛下專用的後宮佳麗,原以為可把自己的身體進獻給陛下,死後也會留下我的芳名,卻不料遭到畫師毛延壽報複,隻好遠嫁到異國絕域匈奴,真心實意地以身相報陛下的恩澤,哪裏還敢憐惜自己?
眼下隻惋惜匈奴國內的人事變化難以預料,單於去世,我隻能移情於卑賤的女工手藝消磨時光,天天向南遙望故國的邊關,也隻是白白地加重悲傷鬱結罷了。臣妾家鄉還有我的父親和弟弟,隻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憐憫,讓我返回中原故國吧!
但可惜在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就駕崩了,他的兒子劉驁即位,就是漢成帝。漢成帝為了大局考慮,沒有準許王昭君返回故國的請求。
王昭君在幽怨淒清絕望中死去。
後世的人念及王昭君孤苦哀怨的心境,就為她創作了樂曲《漢宮秋月》,吟詠這個曆經世事滄桑,為國家大義而犧牲,最後卻始終難以回歸故國的宮女的一生。
《漢宮秋月》為五聲宮調式,速度緩慢,細膩多變,也有回旋奏鳴曲式,一唱三歎,哀婉淒絕。
曲始引子音調由高到低,仿如女子幽怨中一聲無可奈何的長歎,凸顯出冷宮中,殘陽斜照裏,長門幽影獨自徘徊的情境。
緊接著,拉出曲子的主部,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如女子在憂鬱徘徊中忽然地想到了什麼,驟然屏息凝思,愁緒湧溢心頭,不自禁涕淚俱下傾訴身世的悲涼與生命的寂寞。
短暫的休止引發了聽者對其生命的思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勾
起了對其悲涼身世的同情與對封建強權下壓製人命運的統治的憎恨。
繼而副部則展示了一種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細聆聽時,可清晰感受到宮女在悲痛欲絕、傾盡苦衷後麵對鏡中靚麗麵影,一點朱唇,萬縷青絲,卻無人欣賞時靜靜的哀思和怨憤。
此後,回旋曲式的主部多次再現,副部也緊跟其後。主副交叉輝映,如泣如訴,哀絕斷腸,將曲折心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曲末,變化後的副部主體,音調漸低,旋律更加緩慢,展現了一種夕陽西沉,宮門危聳,風平浪靜,萬籟俱寂的情境。
最後一聲低音長歎,暗寓秋月清冷,梧桐瀟瀟,寒星寥寥之時,宮女說也說罷,怨也怨罷,哭也哭罷,細想無能為力,便轉朱閣,入深閨,繼續承受這種生命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