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 2.(2 / 2)

桓伊靈感突襲,立即興致勃勃地手握笛管,吹奏起當年在江邊即興為王徽之創作的《梅花引》。那清雅、悠然的笛聲繞過殿宇,穿過梅林,直上雲霄。夜幕降臨,萬籟俱靜,桓伊又吹起這首曲子,似乎要獻給天地聆聽。

不期然間,桓伊的笛聲不再孤獨,他聽到禪房裏有古箏的聲音正在附和這首曲子。桓伊沒想到在這荒山上還能有幸遇到知音,驚喜萬分的他循聲尋去,箏聲卻又停住。桓伊急忙問起寺僧,寺僧卻說寺院根本就沒有會彈奏古箏的人。

桓伊失落地返回房中,笑自己太過癡傻,在荒山中尋得知己,那是伯牙與子期千古難得的幸事。可自己不過平平凡凡一位賞樂之人, 哪能有如此榮幸?也許是自己賞梅太久,出了幻覺。

不久後的一個清晨,雪後初晴,桓伊推窗望見梅花依然迎雪綻放。梅與雪融為一體,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紅梅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剛出浴的少女,羞紅的臉龐更加嫵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又譜成梅花二調,與梅花前一調“合頭”,緊密銜接。

桓伊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兩次,此時,如寧靜的西湖掀起萬頃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草原異軍突起鐵馬奔馳,曲調節奏此起彼伏,重複變幻,把傲骨錚錚、鬥雪綻放的伊山梅花描寫得淋漓盡致。《梅花引》由此變得更加引人入勝。

夜裏,當桓伊再次奏起《梅花引》,某間禪房裏又飄出古箏聲與其相附和。在寂靜的夜色裏,這聲聲圓潤的音色越發清晰。這一次,桓伊又急忙循聲尋至窗下,但還沒他找到人,箏聲卻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場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綻放,舞玉翻銀,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桓伊情不自禁,再譜成梅花三調,與二調“合頭”,自此梅花三調遂成,《梅花引》已經被改進到令桓伊認為盡善盡美的程度了。

桓伊握笛吹起,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複三次,並在一調、

二調不同的徵位上重複一調,三調渾然一體,節奏漸趨平穩,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過音調變化,把音樂推向高潮,然後又漸趨悠揚,餘音嫋嫋。

到了晚上,一位老僧月下敲門,攜箏求見桓伊。桓伊立即起

身相迎:“老禪師為何姍姍來遲?”

老僧回答說:“聽到將軍用笛吹奏《梅花三調》,老衲剽學已成,因此我冒昧前來,想與將軍笛箏合奏,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桓伊高興地說:“我正有此意,請老禪師賜教。”於是二人笛箏合奏《梅花三調》,珠聯璧合,其音渾厚質樸,韻味雋永,更加優美動人。

奏完一曲,桓伊驚喜萬分。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老禪師是寺院住持,法號“智凱”,俗名”孝廷”,是伯牙弟子的後人,箏技出神入化。

後來,桓伊逝世後,《梅花三調》廣為流傳。到了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將《梅花三調》改為同名琴曲。明代朱權將《梅花三調》列入《神奇秘譜》輯中,並改曲名為《梅花三弄》。